健康養身★治療髖關節 新式微創手術降低脫臼機率

治療髖關節 新式微創手術降低脫臼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7歲的阿嬤半夜上廁所時不慎滑倒,導致左側髖關節腫脹疼痛,無法行走,在成大醫院急診照X光檢查,發現她的左側股骨頸骨折且骨折移位,考量年紀及骨折型態,安排施行「正前開微創雙極式半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床使用助行器行走,回診拆線時不需旁人協助可自己站起來,1個月後已不需使用助行器。

髖關節手術選擇多 新式手術克服傳統缺點

成大醫院骨科部周益全醫師表示,傳統髖關節手術讓病患側躺,從髖關節後方或側面切開傷口來進行,俗稱「後開」及「側開」。「正前開」則是採取讓病患平躺,從髖關節正前方切開傷口,以闊筋膜張肌及縫匠肌之間的間隙進入髖關節執行手術,以克服傳統術式「後開」及「側開」的缺點:術後脫臼、肌腱切斷縫合的復原、疼痛較久、長短腳等。

傳統髖關節手術 恢復時間長、易致長短腳

周益全醫師指出,脫臼患者中有近7成是接受「後開」手術。「側開」方式雖較能避免術後發生脫臼,但術中為增加手術視野,需從骨頭上切斷部分臀中肌肌腱,手術結束時再縫合,若遇到身材較瘦小的年長者,其肌腱因已萎縮變薄,切斷後並不易縫合,術後手術部位疼痛較久,復原到正常步態的時間也比較長;另外,以側躺姿勢執行手術,在判斷雙腳長度是否等長時會有困難。

髖關正前切開術降脫臼機會 適應症狀有3

周益全醫師指出,「正前開微創髖關節手術」因「正前開」的獨特切入角度,「股外側皮神經」受到牽引,少部分患者大腿插口袋位置的皮膚可能出現麻痛的感覺異常,也有術中發生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的風險,但也克服了傳統「後開」及「側開」的缺點,因傷口小、失血少、復原快、疼痛輕、脫臼低、功能好等優點,已逐漸成為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手術方式,適應症包括:「退化性髖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置換全髖人工關節,及「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置換半髖人工關節。

【延伸閱讀】

輕熟女「女聲」變「男聲」 竟是肢端肥大症惹禍!

類風濕性關節炎 無妥善治療恐造成殘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7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時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逼自己讀完大學,但腦中都是痛苦的想法,明明是本來覺得很簡單的上課,都悶到沒辦法去,也唸不下書,更怕被發現。」一位憂鬱症患者描述著過去的抑鬱症狀,這並不是他「沒毅力」,而是心智經歷著難以違抗的生理失調,讓原應能做到的事困難重重。難以了解精神疾患...

閱讀詳情 »

生活中心/林彥君報導全台疫情肆虐,為防堵疫情,學校停課、居家辦公持續進行,因此待在家中的時間也變得更長,導致活動力也跟著下降,進而影響排便問題。對此,營養師分享8種幫助腸道淨化的食物,提供給民眾參考,同時也能打擊便祕型肥胖。營養師朱瑞君在臉書粉專「輕鬆瘦營養師 朱瑞君」發文分享,疫情活動減少、久坐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在臉書貼文,要在6月14日端午節前壓制疫情相當困難,未來如果單日新增病例數降至100以下,且8月底能有1,000萬人接種疫苗,那時就可以稍微放鬆心情。 陳建仁5日在臉書提到,疫苗研發製造完成後,就要進入動物實驗,觀察接種疫苗的...

閱讀詳情 »

2021.06.1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10日為止,已經有361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