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髖關節 新式微創手術降低脫臼機率

治療髖關節 新式微創手術降低脫臼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7歲的阿嬤半夜上廁所時不慎滑倒,導致左側髖關節腫脹疼痛,無法行走,在成大醫院急診照X光檢查,發現她的左側股骨頸骨折且骨折移位,考量年紀及骨折型態,安排施行「正前開微創雙極式半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床使用助行器行走,回診拆線時不需旁人協助可自己站起來,1個月後已不需使用助行器。

髖關節手術選擇多 新式手術克服傳統缺點

成大醫院骨科部周益全醫師表示,傳統髖關節手術讓病患側躺,從髖關節後方或側面切開傷口來進行,俗稱「後開」及「側開」。「正前開」則是採取讓病患平躺,從髖關節正前方切開傷口,以闊筋膜張肌及縫匠肌之間的間隙進入髖關節執行手術,以克服傳統術式「後開」及「側開」的缺點:術後脫臼、肌腱切斷縫合的復原、疼痛較久、長短腳等。

傳統髖關節手術 恢復時間長、易致長短腳

周益全醫師指出,脫臼患者中有近7成是接受「後開」手術。「側開」方式雖較能避免術後發生脫臼,但術中為增加手術視野,需從骨頭上切斷部分臀中肌肌腱,手術結束時再縫合,若遇到身材較瘦小的年長者,其肌腱因已萎縮變薄,切斷後並不易縫合,術後手術部位疼痛較久,復原到正常步態的時間也比較長;另外,以側躺姿勢執行手術,在判斷雙腳長度是否等長時會有困難。

髖關正前切開術降脫臼機會 適應症狀有3

周益全醫師指出,「正前開微創髖關節手術」因「正前開」的獨特切入角度,「股外側皮神經」受到牽引,少部分患者大腿插口袋位置的皮膚可能出現麻痛的感覺異常,也有術中發生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的風險,但也克服了傳統「後開」及「側開」的缺點,因傷口小、失血少、復原快、疼痛輕、脫臼低、功能好等優點,已逐漸成為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手術方式,適應症包括:「退化性髖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置換全髖人工關節,及「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置換半髖人工關節。

【延伸閱讀】

輕熟女「女聲」變「男聲」 竟是肢端肥大症惹禍!

類風濕性關節炎 無妥善治療恐造成殘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7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個案又增一例!南部一名3歲男童,起初出現發燒、喉嚨痛及口腔潰傷等症狀,就醫診斷為疱疹性咽峽炎,其後因高燒、雙手疼痛及四肢無力等重症前兆病徵,再度就醫治療,因併發中樞神經感染、急性無力肢體麻痺,診斷為腸病毒併發重症,目前症狀已改善出院。腸病毒疫情升溫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身上普遍可以觀察到。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週開始下降。非正常、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年來新興毒品氾濫,根據衛福部食藥署107年10月統計,藥物尿液檢驗陽性率前三名分別為,甲基安非他命(33.3%)、愷他命(26.3%)以及嗎啡(7.0%),其中青少年又以施用三級毒品K他命為主;臺南市衛生局指出,一旦造成急性中毒,不僅會出現噁心嘔吐、視覺模糊、影像扭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盈淑報導】台灣人嗜手搖飲料,學生族群更是人手每天一杯,更甚者將手搖飲替代開水度日;一名男大生因腹痛就醫,經檢查發現泌尿道「結石纍纍」,問診時供稱每天手搖飲至少3杯,並自認為可取代開水、獲得足夠水分補充。足量飲水 確保泌尿科健康安南醫院泌尿科林育緯醫師表示,市售飲料某些含磷酸鹽、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