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出現5症狀 恐為黃疸須就醫

新生兒出現5症狀 恐為黃疸須就醫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身上普遍可以觀察到。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週開始下降。

非正常、病理性黃疸5特徵 特別早發、過久為警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信中說明,依照高黃疸定義不同,2、3成到甚至一半的新生兒,可以在第1週觀察到高黃疸現象。絕大多數的黃疸是無害的,但少數有特殊原因、黃疸數值異常高或是持續很久,則需考量是否有特殊致病因素並考慮治療。不正常的黃疸或是病理性的黃疸有幾個現象:

1)特別早發/

例如第1天就出現黃疸,常和溶血性疾病有關,需積極治療。

2)上升過快/

表示體內有大量膽紅素被產生,如溶血性疾病。

3)總膽紅素數值過高/

過高的膽紅素可能通過血腦屏障,對基底核造成神經傷害,這也是新生兒黃疸最想要避免的併發症。

4)直接型膽紅素過高/

意味肝臟排出膽紅素的機轉有問題,可能有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肝膽疾病,須積極治療。

5)過久的黃疸/

超過2星期的黃疸均應檢驗是否有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現象,排除可能的病理性高黃疸原因。

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等 都屬於黃疸高風險族群

所有新生兒在回家前都會測量黃疸數值,幫助評估高黃疸的風險。其他如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24小時內出現黃疸、溶血性疾病(如和母親血型不合或是蠶豆症)、不足月的新生兒、頭血腫、身上有瘀青或是前一胎有高黃疸的狀況,都是黃疸風險較高的族群。

爸媽應諮詢新生兒單位,了解自己的寶貝是否屬於高風險的族群,注意大便尿量和相關餵食狀況,依照醫師建議是否需追蹤黃疸數值。適當的餵食量可以避免脫水和減少肝腸循環造成的高膽黃素血症。

正規照光治療黃疸 不建議自行以日光照射

核黃疸的發生會早成永久的神經傷害,新生兒黃疸治療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神經傷害發生,但全世界目前對於到底多高的數值和什麼狀況會發生核黃疸並沒有非常明確的瞭解,所以各國的治療標準並不一致。再加上考量嬰兒本身相關風險因素的有無、出生天數對應黃疸治療建議數值的不同,每個黃疸開始治療的數值會有差異。

照光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普遍使用於高黃疸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需要換血治療的機會。照光治療需在醫療單位進行,只有特定波長的藍光有促進膽紅素排出的效果,照光的方式、器材和在嬰兒身上所應達到的照度也有一定的標準,護理也需注意相關的副作用。

不建議以日光照射,除了效果不佳,還有曬傷、高體溫、脫水甚至死亡的風險。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狀況應該在白色日光燈下施壓皮膚觀察底色,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使觀察失真,即使經過訓練用肉眼也無法精確的判斷黃疸的程度,所以必須視狀況用經皮黃疸測量或是抽血檢查幫助判斷是否需追蹤或是進一步照光治療。

嬰兒吃飽對於預防黃疸很重要 哺乳、補充要注意

寶寶有吃飽是預防黃疸很重要的事,正確良好的哺餵可以降低高黃疸的發生率,所以出生後應盡早開始哺乳,確定嬰兒擺位及含乳姿勢正確,並了解嬰兒有喝到奶水的表現。如進食量不夠、體重降低太多或有脫水的狀況比較容易發生高黃疸,必要時可考慮補充擠出來的母奶或是配方奶。

黃疸時停止母乳哺餵並非必要,接受照光治療通常可以持續哺餵母乳。黃疸太高、持續太久或是寶寶有其他狀況如活力尿量減少、對照大便卡顏色太淡等應就醫做一步診治。黃疸很常見,但嚴重高黃疸並不多,爸媽如能對黃疸有進一步的認識,可以降低發生高黃疸的風險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延伸閱讀】 走路不穩、常跌倒 可能是腦室積水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8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針對近期國人普遍接種COVID-19疫苗而引起的不良反應與副作用,醫師普遍建議施打後,若有發燒症狀,可服用解熱鎮痛劑如: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民眾誤解以為只有普拿疼一種產品可以購買,造成市場上缺貨,導致民眾人心惶惶。乙醯胺酚可解熱鎮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病患在接受全身麻醉後容易有術後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這時除了會使病患感到不適外,還可延長病人術後在恢復室的觀察時間,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麻醉科吳佳靜醫師指出,根據文獻記載,若無事前預防措施,約三成病人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會發生術後噁心嘔吐,且臨床病人回...

閱讀詳情 »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甩掉多餘脂肪,雕塑完美體態,一直都是許多人的目標,除了先前很紅的168斷食,但因為一整天只有8小時可以進食,執行起來相當不容易。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另一種方式,「5:2輕斷食法」不僅可以幫助身體自我修復,還有機會養成吃不胖體質。高敏敏表示,適度的輕斷食可以讓身體休息、減低腸胃負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5月中旬,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隨著確診人數增加,政府宣布全台進入3級警戒,一時之間,休閒娛樂展覽密閉場所關閉了、學生們停課了、許多公司也宣布員工分流上班或居家辦公。這2個多月大家努力在家防疫,進行自主封城,醫院一般門診就診人數明顯減量,但也觀察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