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注重飲食養生仍罹癌 量身治療別驚慌

注重飲食養生仍罹癌 量身治療別驚慌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1名退休教師,平時飲食均衡,且有運動習慣,但這兩個月來卻出現排便不順,甚至出現血絲等現象,經由大腸鏡檢查後,醫師確診為直腸癌,讓這名退休教師難以接受;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譽耀指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確能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會罹病,因此仍需定期接受檢查才是關鍵。

發現罹癌別恐慌 可接受量身治療計畫

這名退休教師確診為第二期直腸癌後,經由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治療,目前恢復良好,僅需定期追蹤即可;外科醫師張譽耀指出,若發現罹癌也不用太過恐慌,治療上,能針對患者病症給予量身訂作治療計畫,像是大腸直腸癌的標準手術已有腹腔鏡微創手術幫忙,若為直腸癌患者,則多了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新福音。

機器人手臂治療直腸癌 降低術後副作用

治療直腸癌上,通常選擇機器人手臂取代傳統腹腔鏡較佳,主要是因不但可降低手術困難度,透過高解析度的內視鏡鏡頭,有助於醫師更仔細手術,避免傷害其他組織;外科醫師張譽耀說,患者接受治療前,都應與醫師詳細討論,經由評估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選擇手術因人而異 應接受醫師評估

通常手術分為傳統開腹式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機器人手臂手術,以傳統開腹式手術為例,傷口就會比腹腔鏡手術大,且術後疼痛較為明顯,相對住院較長,較適用於右側大腸、左側大腸及直腸;醫師張譽耀呼籲,一旦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早接受檢查,才能避免症狀加劇,影響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8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黃惠如圖片/陳德信1.不愛吃蔬果、全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每天只要多吃10公克,膳食纖維就能降低10%大腸癌的機率,吃更多當然更好。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男性每日平均攝取13.7公克、女性14公克,距離理想的25~30公克有段距離。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非水溶性即蔬果中...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楊心怡圖片/康健雜誌1.早上別急著起床,並記得保暖中風最常發生在季節變化、早晚溫差大的時候。冬天早上起床時,先別急著從溫暖被窩爬出,可以坐一下,或賴個床,讓身體適應外界溫度後再起身。外出時記得帶外套或帽子、圍巾,保持溫暖。2.早餐後喝杯溫開水早晨喝水主要是幫助腸胃蠕動,讓早餐後排...

閱讀詳情 »

「便秘發生率很高,在自然人群中達到6%。分清類型再治便秘 由於人體排便是一個腸道運動和盆底功能相互協調的過程,可以將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排便障礙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三類。   「便秘發生率很高,在自然人群中達到6%。」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醫學部首席專家胡品津教授在該院舉行的...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張靜慧圖片/周書羽她,38歲,斷斷續續咳嗽了半年,以為是感冒沒好,曾經掛急診,醫師交代一定要去胸腔科門診仔細檢查,但她一忙就忘了,一個月後咳嗽還是沒好,才掛門診。「我看同事感冒都好了,為什麼我一直都沒好?」她問醫生。醫師說︰「連續咳嗽超過3星期,就應該趕快來看呀!」做完所有檢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