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清明連假野外一大危險動作恐招「蛇咬」 醫教毒蛇咬傷自救這樣做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清明連假即將到來,不少民眾都會出門掃墓祭祖,或利用假期郊遊踏青、野宿露營,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林柏蓁就提醒,3、4月氣溫回升又逢春雨,正是蛇類結束冬眠開始活動的時期,也是遭毒蛇咬傷的高峰,而野外有一大危險動作千萬別做,就是要避免赤手伸入草堆、樹洞或搬動石塊。

台灣常見有六大毒蛇,依其毒性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三類。毒蛇咬傷症狀嚴重程度會因毒性強度,注入人體毒液量及咬傷部位不同而有差異。

林柏蓁指出,出血性毒蛇咬傷,如: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輕則咬傷處瘀血、腫脹、起水泡或血泡,重則引發肌肉組織壞死,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腔室症候群等致命併發症;而神經性毒蛇咬傷,如:雨傘節、眼鏡蛇,輕則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肢體麻木感等症狀,甚而引發眼瞼下垂、複視、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流涎等全身肌肉麻痺癱瘓症狀,嚴重恐致意識不清昏迷、呼吸衰竭,進而死亡;另外,混合性毒蛇咬傷,如鎖鍊蛇,則兼具出血性及神經性毒性。

林柏蓁指出,不同毒蛇各有其專屬血清,可治療這些不慎被咬傷的患者,減緩傷害,大幅降低過去須手術清創,截肢,併發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因此,若不慎被蛇咬傷時須保持鎮定,認清蛇的特徵,包括外型、顏色、花紋,最好用手機拍照,有利醫師識別蛇種。

除了牢記蛇的外觀外,第一時間的緊急處置也相當重要,醫師提醒,包括預先脫下手錶、戒指等束縛物,以防肢體腫脹後壓迫造成壞死;以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避免跑動,過多的動作會促進循環加速蛇毒擴散;同時,盡可能保持患肢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回流心臟。

林柏蓁強調,緊急處置後應儘速就醫接受血清治療,送醫前可先與醫療院所確認是否有血清庫存,避免後續需耗時轉診延誤治療。而預防仍勝於治療,連假期間野外活動機會多,無論上山掃墓還是前往郊區遊玩都應遵循下列4點自我防護措施:

1. 避免裸露: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盡可能包覆全身,避免赤腳、拖鞋,減少蛇咬機會。

2. 打草驚蛇:進入草叢時先以手杖或木棍撥動,打草驚蛇。

3. 提高警覺:蛇類喜於夜間、清晨及雨後出沒,若於這些時間出入山林,須增加照明並提高警覺。

4. 留意棲地:樹上、草堆、岩洞、陰濕處皆可能為蛇的棲息地,故須避免赤手伸入草堆、樹洞或搬動石塊。另外,多數毒蛇擅長游泳,民眾涉水時也應小心留意。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熟女眼皮嚴重下垂還大小眼 不是皮膚鬆弛!就醫查出胸腺瘤惹禍

【有影】陳時中的基隆「類普篩」怎做? 細節曝光!鎖定36萬人一周完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 腳素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經絡的重要起始部位,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反應區,因此腳能反映出人的身體健康情況。老人可以通過仔細觀察腳部變化,防慢性病於未然。 腳底顏色: 五色辨病是中醫學內容之...

閱讀詳情 »

糖尿病患容易罹患2種神經方面的病變。 .周邊性神經病變 又稱「感覺神經病變」,是指發生在控制感覺和肌肉運動的神經受損。這種病變會造成足部和手部又痛又癢,偶爾會出現麻木或無力的現象。你一定要嚴肅看待這些徵兆,因為雖然有時病情會有所改善,但如果一不小心,有可能就急速惡化。 足部神經遲鈍有時候會讓你忽視...

閱讀詳情 »

  眼睛是一台精緻的照相機,為你捕捉周遭環境,將細節精準的傳達到腦部,你才得以觀察和記憶。眼睛的許多部位如同相機一樣脆弱,很容易就受到傷害。雖然每個人的眼睛都很脆弱,但糖尿病患更需特別注意。保護眼睛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好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眼睛有3個部位特別脆弱:第一,眼睛前面的部位壓力會增高...

閱讀詳情 »

大家記得自己是因為什麼近視的嗎?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很喜歡彗星公主,明明就假性近視可是不守著電視看卡通又太痛苦....後來還因為真的近視難過了好一陣子......沒想到麗明眼科主任醫師陳祐瑲現在要顛覆大家的觀念!在臉書發文,他指出,會有家長來問他「孩子會近視跟電視有沒有關係?」,他一定回答「有關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