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減重最怕反彈溜溜球效應 中醫針灸穴位埋線對症治肥胖

減重最怕反彈溜溜球效應 中醫針灸穴位埋線對症治肥胖減重最怕反彈溜溜球效應 中醫針灸穴位埋線對症治肥胖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減重方式百百種,但透過節食、不吃澱粉、吃瀉藥、不吃油脂,或者聽信來源不明的偏方,很容易導致減重過程失敗、容易復胖,甚至賠了健康。現在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服用中藥、針灸及穴位埋線等中醫減重方式,原理主要是根據個人體質不同,針對身體的缺少給予補足或過剩助其瀉之,體重就能獲得調整,減重過程相對安全、副作用低。


肥胖類型好幾種 中醫不同類型對症下藥


肥胖的成因主要來自於外在與內在2方面,前者可能因錯誤飲食習慣、少運動、藥物副作用等;後者可能源於遺傳、荷爾蒙失調、高胰島素血症及中樞神經異常等。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肝氣鬱結型肥胖、脾胃積熱型傾向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脾腎兩虛型身體渾圓、面目易浮腫;肝腎陰虛型常熬夜、肝腎、新陳代謝功能變差,荷爾蒙混亂。以上情況都可能造成肥胖的結果,中醫對症下藥,或採用不同的穴道治療,加快新陳代謝、脂肪燃燒、達到調節荷爾蒙的目的,對於減重就能收效。


中醫治療減重針對肝氣鬱結型,採用柴胡疏肝湯、小柴胡湯或逍遙散等;脾胃積熱型開立清胃藥方、清胃散等;脾腎兩虛患者容易浮腫肥胖,可服用四君子湯,再搭配六味地黃丸;肝腎陰虛型常用腎氣丸等;脾虛、脾濕、痰濁患者,可使用二神湯、或溫膽湯。飯後服藥能幫助身體燃燒代謝、飯前服用則可添加薏仁、何首烏,達到抑制食慾的目的。若問診時發現患者本身心氣較虛,也會使用生脈飲、炙甘草湯等,有助基礎代謝率提高。


針灸減重刺激經絡 埋線減重減少回診次數成效更快


除了服用中藥減重,針灸治療及穴位埋線也是不少人會搭配使用的減重方式,沈瑞斌指出,針灸減重主要集中任脈,脾經、胃經,帶脈、腎經、膽經等幾條經絡,針對腹部的中脘、下脘、水分穴或氣海、關元穴,以及天樞、大橫、帶脈,加上小腿的足三里、陽陵泉、豐隆等穴位,針對個人臨床表現搭配施針。不過,針灸因每次留針約半小時,每周需針灸2至3次才能維持效力,對於無法定期針灸的忙碌上班族,恐效果有限。


埋線減重的速度較快,過程約1至2分鐘,一般會先做體表消毒,在無菌過程中將羊腸線置放進入穴位區,隨著蛋白質成分逐漸分解、刺激局部穴位,約可維持7至14天,接著再進行第2次不同穴位的埋線,通常對自己身材滿意即可停止療程,通常1次埋12至16處穴位就很足夠,坊間曾聽說埋線達80條,效果無法加乘,甚而擾亂氣血循環。


健康飲食加規律運動 維持身材減重不反彈


很多人認為中醫減重搭配服藥、針灸或埋線即可,不需要配合飲食與運動,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沈瑞斌強調,減重者必須先選擇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中醫減重每天能輔助消耗掉800至1,200卡路里的熱量,但先決條件是飲食習慣與食量必須固定,每餐澱粉類、蔬果、蛋白質等營養需均衡攝取,避開麵包、餅乾,選對全穀類、米飯、薏仁、玉米、地瓜、南瓜等較優質的澱粉類,一樣能吃飽,卻能有助循序漸進的減去體重。


通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固定用餐量,至少需為期3個月,因此不論使用何種中醫減重方式,每天要可以維持至少半至1小時散步、喝足體重4%的水量(假設體重80公斤,每日飲水量:80×4%=3.2kg=3,200 c.c.),以加速身體循環代謝。初期會設定減去體重10%為目標,但若體型過胖者,則建議減掉20%最恰當。沈瑞斌強調,中醫減重治療如同行為矯正,一旦調整為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日後再復胖的機率也會降低。


更多NOW健康報導
▸舞蹈老師上課怕漏尿! 婦科醫師:擺脫溼控人生有方法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有位55歲黃姓男子有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的病史,平時都有固定服藥控制,到泰國旅遊期間疑似水土不服,出現一直拉肚子的狀況,返台後開始覺得身體比以前虛弱、容易頭暈,一開始並未特別注意,後來還變得容易氣喘吁吁、食慾不振,身旁朋友也常常說他看起來相當疲憊。腎功能指數竟剩下9經親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知道很多疾病都與肝臟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嗎?西醫所說的硬皮症,是以微血管病變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免疫失調導致皮膚與內臟器官的纖維化與失能。而依據中醫理論,硬皮症使皮膚硬化、血管硬化、肺纖維化,都與肝臟有關,就是因為肝的功能不強與變亂導致,所以要從肝臟治療,培養肝的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玩電玩真的會成癮!有位宇杰是大學新鮮人,個性較害羞,剛到新環境不知道該怎麼跟同學互動,聽到有人討論電玩連線遊戲,想試試看來認識新朋友。因此幾乎每天有時間就用手機或電腦連上線。因為每夜上網,睡眠飲食不正常,常無精打采,成績也跟不上,朋友也變得越來越少。當心情不好時,就上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