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漢他病毒5年新高!最新受害者是他 家中「一腳踩鼠」咬出出血熱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創5年新高!疾管署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為北部40多歲男性,男子因為在家中發現有老鼠,竟用腳去踩,而遭到老鼠咬傷,後續引發發燒住院,所幸目前人已出院,同住者也沒有疑似症狀。國內今年以來已累計8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創下自2017年同期以來新高。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名男子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活動地以住處及工作地周邊為主,男子是在7月25日被老鼠咬傷,同日就醫後返家,7月26日因發燒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

莊人祥指出,男子住家半徑500公尺內,不但有市場也有夜市,加上住家一樓公共空間環境也欠佳,堆放眾多雜物,都可能養鼠為患。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處周邊進行疫情調查、環境消毒、放置鼠籠及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8月12日,國內累計8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高於2017至2020年同期(分別為0、1、1、7例),個案居住縣市為高雄市4例、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及彰化縣各1例。自2011年以來則累計有32例。

今年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為何比較多?莊人祥表示,可能與基層第一線醫師警覺有關,目前幾乎每天都有相關通報案例。

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應隨時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先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想打AZ的人第七輪機率高! 陳時中證實BNT交貨台灣時程有譜

高端疫苗登記結算「113萬人勾願意」 陳時中估預約時應剩90萬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如果你正準備參加考試,可能需要留意一下溫度,1項新的研究指出,溫度會影響男生與女生在數學和語文測驗的成績,研究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研究讓542名德國大學生,待在攝氏溫度介於16℃至32℃的房間內進行邏輯、數學和語文測驗,並根據分數讓受試者獲得獎金。 女性占受試者中...

閱讀詳情 »

吳先生50多歲,是1名高血壓患者,長期規律服用ACEI藥品(降血壓藥物、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因為職業傷害,手臂疼痛,私下在藥局購買「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減緩疼痛所造成的不適感,不料出現頭暈、疲倦等副作用,就醫驗血發現,腎功能變差,原因在於藥物交互作用。 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國內老年人口越來...

閱讀詳情 »

1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科急診就醫,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在升結腸有1個1.2公分大的息肉,長得像草莓,看起來像幼年型息肉,經內視鏡切除後,血便症狀緩解,病理報告確診為幼年型息肉。 患者本身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平時排便習慣良好,肛門檢查沒有發...

閱讀詳情 »

由栩仕診所院長許耕榕醫師所撰寫的「陰莖靜脈截除術」,於2018年正式編入《生殖醫學百科全書》,成為全球醫學院學生與高中生物老師的主要參考書之一。許耕榕是台灣第一位受邀撰寫、並登上該刊物的醫師,他改寫教科書對陰莖構造的介紹,以其純熟的外科技術輔以臨床攝影檢查,捨棄傳統手術無法直接操作「釋出靜脈」的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