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漸凍症9成原因不明 微型核糖核酸可評估發病風險

全身肌肉萎縮無力,但意識清醒,漸凍症患者靈魂宛如遭受禁錮,被譽為近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生前與「漸凍症」共處55年,只能靠著電腦發出聲音,據統計,全台灣每年新增100多名「漸凍症」病友,其中9成原因不明。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俊安副研究員指出,其正式名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屬於罕見疾病,至今致病原因仍不明,僅有1成病患屬於家族遺傳。

陳俊安說明,「漸凍症」為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的疾病,從控制四肢的運動神經元開始發病,初期因手腳無力而就醫,但此時體內的運動神經元已開始出問題並迅速退化,短期內便無法行走或靈活使用雙手,最後只能躺臥在輪椅中,大多死於呼吸衰竭。

目前並無法治癒案例,只能用藥延緩病程惡化速度。台灣統計資料發現,患者從確診到死亡,平均存活約5年多,更令人無奈的是,「漸凍症」患者智力並未受到侵犯,智力思想不受影響,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身體逐漸衰敗。

研究團隊發現,1組微型核糖核酸(mir-17~92)在四肢運動神經元的表現量特別高,卻在漸凍症小鼠發病前顯著減少,此是全球首次發現mir-17~92具有作為預測漸凍症發病的生物標記,可改善漸凍症小鼠病徵。該實驗結果已申請專利,有助於未來以基因治療漸凍症標靶藥物的研發。研究成果已於今(108)年5月30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此外,研究團隊將SOD1G93A漸凍症小鼠體內的mir-17~92表現量提高,發現可以延緩小鼠癱瘓的時間,顯著增進運動能力,壽命也平均延長14%。由於漸凍症患者發病後平均壽命僅2至5年,若能將此基因治療應用於人體上,可望為漸凍症治療帶來一道曙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0、境外移入多1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案913的本國籍30多歲男性,去年至日本工作,曾在日本確診;值得注意的是,返台後今年1月1日解除隔離出院,並於1月2日至6日間共自行採檢5次,結果皆為陰性,但仍於自主健康...

閱讀詳情 »

有專家認為,案908不能排除在社區中被感染的可能性,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所有「可能」都無法被排除。至於案908的親密接觸者,有家庭親密接觸者,跟一位友人,他們的檢驗都是陰性。陳時中說,雖然現在無法排除任何微小的可能性,但以目前判定,案889跟案908之間關聯最多。指揮中心今天召開記者會,對於案88...

閱讀詳情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感染疫情,截至昨天累計個案達19例,其中1人死亡。平面媒體今天報導,10多萬劑輝瑞疫苗4日將抵台,桃園醫護優先施打,指揮中心上午10時30分召開記者會否認此訊息,由指揮官陳時中親自說明。陳時中下午2時在記者會中表示,今天新增...

閱讀詳情 »

針對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召開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913,自日本入境。陳時中表示,案913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去年1月至日本工作,因工作地有COVID-19確診者,個案於12月25日自行至當地醫院採檢後確診,並住院隔離,1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