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為什麼太晚吃宵夜會影響心臟健康?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  鍾藝

在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吃宵夜可能會對心臟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師和外科醫學院的心臟病學博士後研究人員Nour Makarem表示,美國人的作息時間變得越來越晚——晚間睡眠時間減少,深夜進食的可能性增加。

Makarem和她的同事們認為,進餐時間與近年來攀升的肥胖率、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病率緊密相關。所以,研究團隊為此開展了研究,選用了丁美洲社區健康研究資料庫作為研究對象,資料庫中包含了12,700名年齡在18到76歲的西班牙裔和拉丁裔成年人的信息。雖然這項研究僅考察了美國的一個特定人群,即西班牙裔和拉丁裔人口,但研究團隊認為研究結論也適用於其他人群。Makarem在接受採訪時告訴Live Science。

研究人員發現,研究中超過一半的參與者在下午6點後攝入的卡路里量會佔據每日卡路里攝入總量的30%或更多。這部分參與者,相比於那些不在六點後攝入那麼多卡路里的參與者,會有更高水準的空腹血糖(當人們幾小時沒有吃東西時血液中的糖含量的量度)、更高水準的胰島素(調節血液中糖含量的激素)、更高水準HOMA-IR(胰島素抵抗的標誌物),同時,血壓也會偏高。

為什麼太晚吃宵夜會影響心臟健康?

根據梅奧診所的說法,高空腹血糖水準可被視為前驅糖尿病的標誌(前驅糖尿病意味著一個人的血糖水準異常高,但不足以被認為是糖尿病)。實驗結果也證明,那些在下午6點後攝入更多卡路里的人,患有前驅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19%。 Makarem指出,前驅糖尿病患者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繼續發展為2型糖尿病,這是誘發心臟病的危險因素。Makarem還補充道,與在六點後攝入較多食物的人,高血壓發病率也高出23%,在女性中尤為常見。

用餐時間與患病風險之間的這種聯繫,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我們的生物鐘與物理時間的匹配出現錯位。我們身體內絕大多數的細胞都有生物鐘,以24小時為一個循環。大腦中一塊被稱為交叉上核的部分,是身體的「時間指揮室」,它能通過接收外部紫外線來將相應的將時間信息傳達給身體各個細胞,進而讓我們能「按時」睡覺、醒來、進食。

「生物鐘會跟隨外部光照進行調節,但也受到行為的影響,特別是進食行為。因此,當我們在非常規時間進食,生物鐘就會出現錯亂,導致新陳代謝問題,並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可能。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在當天晚些時候吃得越多,代謝就會變得越差。」 西北大學費因伯格醫學院神經病學和預防醫學副教授Kristen Knutson總結道,儘管他不是研究團隊的成員。

資料來源:Why Late-Night Eating May Hurt Your Heart

相關推薦

▲第8輪預約一開放,預約平台又出現「登不進去」當機狀況。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要打AZ第二劑的人,手腳可不要慢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第8輪預約今(10)日上午10點正式開放,只要是AZ第二劑接種間隔已滿...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70歲葉先生長期下背痛,雖曾動過脊椎減壓手術,但效果不如預期,日前檢查後發現有腰椎椎弓解離、脊椎滑脫等狀況,考量同樣位置如重複手術有神經沾黏造成術中神經損傷的高度風險,評估後建議「躺著開刀」,先由腹部經後腹腔置放椎間體支架,再從背部置放骨釘,不僅改善惱人下背痛,也...

閱讀詳情 »

桃園市長鄭文燦晚間透過臉書表示,桃園實施強化版二級管制,持續延長至9月23日,包括醫院及長照機構停止開放探視、陪病及陪伴者限1人等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月3日時宣布,因應境外移入Delta變異株疫情,至9月9日,強化桃園市COVID-19第二級疫情警戒相關措施,請民眾落實遵循。對此,桃園市長鄭...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國產高端疫苗第六輪開放施打,網紅四叉貓(劉宇)在接種後兩周檢驗抗體,9/8在其FB公布結果顯示,自己是8月23日打第一劑高端,15天後、9月7日抽血,掛號費加檢驗費共1250元,檢驗結果IgG數值是35.4AU/mL,抗體數值偏低,但他也好奇,參考數值50以上是否指兩劑都打完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