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熱到暈頭轉向 想要解熱趕緊這樣做

熱到暈頭轉向 想要解熱趕緊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日頭赤炎炎,各地氣溫也跟著飆高,不僅不少人紛紛出現頭重腳輕、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等症狀,就連因中暑就醫的人數也跟著增加;面對炎熱所造成的傷害,究竟能如何緩解呢?

中暑醫學名稱為熱衰竭 嚴重恐休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余文瑞表示,一般俗稱的「中暑」,在醫學上正式名稱應叫做「熱衰竭」。其因高溫造成人體身體的不適,當人體無法藉由排汗將體內過多的熱氣排出體外,或是過度喪失水分以及電解質,就容易產生噁心、頭暈、全身虛弱無力、頭痛,甚至還可能出現暈倒、休克的情況。

溫差大恐使散熱效果差 兒童、年長者為高危險群

余文瑞主任提到,夏天人潮多往室內聚集,但當人們從炎熱的戶外進到冷氣房內,此時因高溫與低溫交替,原本擴張的血管,馬上收縮,導致皮膚表面涼了,但實際體內的溫度卻還是過高沒有達到散熱效果,進而發展成熱衰竭;所以,從戶外進入冷氣房時,應先將身上汗水擦乾,讓自己休息幾分鐘後再進入冷氣房內,即可防範熱衰竭發生。

余文瑞主任說,除了應避免高溫曝曬外,因兒童的體積小,相對其表面積較大,所以兒童對熱較敏感,易因高溫造成熱衰竭;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年長者,對於溫度變化也較敏感,因此要特別謹慎注意。

若不慎中暑 這些方法可降溫

余文瑞主任建議,若不慎發生中暑,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揭開較厚重的衣物,持續以風吹拂;若患者意識還清楚,可補充濃度加鹽的水,或含有電解質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且避免飲用冰飲,因這並不利於身體散熱、循環,應以常溫水補充較適宜,必要時應盡速就醫,才能避免遺憾發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3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眼科醫學會年會今日(11月21日)登場,據統計顯示,全球已有26億近視患者,近視導致的病變、失明風險,而因為新冠疫情也導致全民居家時間長、3C使用率提高等,加速「近視病」的流行與擴散。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於近視高峰會致詞表示,兒童視力為國內公衛政策關注重點,統計顯示,台灣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入秋以來,溫度驟降,早晚溫差大,對於有過心肌梗塞,心絞痛或是置放過心血管支架的患者來說,必須隨身攜帶硝化甘油舌下錠,以便發作時,迅速緩解不適症狀。但醫師提醒,使用這類藥物時,務必先坐著,避免血壓突然變低,造成跌倒摔跤。 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曾有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血壓高低起伏過大,容易引發腎衰竭。1名40多歲男性自認身體健康,只是清晨起床時血壓偏高,容易眩暈,但下午血壓又恢復正常,他不以為意,沒想到幾年後健康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尿素氮則偏高,已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血壓與腎臟功能息息相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許多研究顯示,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未來的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但根據國民健康署今年剛公布的調查指出,近5成國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時間高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