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熱壞人!6月熱傷害送醫已385人次 爭睹「日環食」這天就有21人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溫熱壞人!衛福部今(22)日公布最新監測數字顯示,進入6月以來,全台因熱傷害送醫已多達385人次;醫師提醒,利用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來計算出實際感受的體感溫度的「熱指數」已經飆升至42度,已落入「危險」的範圍,長時間暴露會熱中暑,尤其,部分人服用感冒藥或肚子疼的藥,恐抑制排汗,更要小心。

過去2天,氣溫依舊高的嚇人,但昨適逢日環食奇景登場,不少人仍頂著大太陽長時間待難戶外,根據衛福部統計,6月20日就有33人次因熱傷害送醫,6月21日一天也有21人次。

而今年進入6月以來,截至6月21日止,全台熱傷害送醫人次已達385人次。
衛福部統計的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中熱衰竭以及過熱等。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強調,造成熱傷害有外在以及內在兩大因素,外在包括溫度、溼度以及太陽等,而外在因素近來以「熱指數」的飆升最為明顯,已經落入橙色的「危險」範圍,而熱指數偏高,民眾一定要注意,最好喊停戶外運動,且不要等到感覺口渴才補充水分,一般狀況下應每半小時到一小時補水一次;若運動或戶外工作,則每15分鐘到20分鐘補水一次。

朱柏齡說,內在因素則包括疾病、身體以及藥物的影響,包括慢性病人、年紀大的、急性疾病者,皆是高危險群,而如果有睡眠不佳、體力差、肥胖等問題也容易發生熱傷害。要特別提醒的是,部分藥物可能抑制排汗或利尿,也會增加大熱天裡熱傷害的機率,不得不慎。

國健署則提醒,民眾應牢記疑似出現熱傷害的身體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這時務必要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北市十大癌症數據曝光 男罹大腸癌、女罹乳癌分居發生率第一

婦人拔牙後傷口好不了、其他牙也鬆動 竟是吃「藥」引發下顎壞死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中慈濟醫院出動7科跨團隊順利搶救回車禍重創的女病患。(照/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0歲的葳葳平日打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在旁人眼中是個孝順的貼心女孩,日前騎機車載媽媽回診,卻不慎發生車禍撞上山壁,左腎與脾臟大量內出血,更兩度失去心跳、血壓,但在台中慈濟醫院出動7科跨團...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陳鈞凱/資深醫藥記者 冷吱吱的冬天連性慾也凍結了?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感覺,有別於大熱天,總容易無時無刻性致勃勃,時序一進入冬天,性慾就來得特別低落,事實上,性愛還真有所謂的淡旺季,無論中、西醫都認同,性慾往往跟著氣溫熱脹冷縮。 性慾來來去去,還會跟著氣溫「飛高高」...

閱讀詳情 »

接受骨科、關節相關手術後,醫師都會叮囑一定要搭配復健運動,到底為什麼術後一定要復健呢?維力骨科診所院長高逢駿醫師表示,手術會破壞原本的肌肉、關節、韌帶組織結構,若術後遲未活動患處,新生的組織生長方向可能會變亂、長度會變短,都會影響關節的靈活度,因此提醒患者在術後一定要遵從醫囑及早復健,才能恢復正常的...

閱讀詳情 »

講題:情緒與疾病的關係 很多人都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是逃避自己內在的感覺與感受,這些我們壓抑或逃避的情緒如果沒有解除,它們就會變成有形的情緒毒素存留在身體,或是卡在身體的某些部位。 但是,一昧累積只會讓身體產生更多的問題。小至經常發生的感冒、腸胃炎、肌肉痠痛,大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甚至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