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熱壞人!6月熱傷害送醫已385人次 爭睹「日環食」這天就有21人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溫熱壞人!衛福部今(22)日公布最新監測數字顯示,進入6月以來,全台因熱傷害送醫已多達385人次;醫師提醒,利用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來計算出實際感受的體感溫度的「熱指數」已經飆升至42度,已落入「危險」的範圍,長時間暴露會熱中暑,尤其,部分人服用感冒藥或肚子疼的藥,恐抑制排汗,更要小心。

過去2天,氣溫依舊高的嚇人,但昨適逢日環食奇景登場,不少人仍頂著大太陽長時間待難戶外,根據衛福部統計,6月20日就有33人次因熱傷害送醫,6月21日一天也有21人次。

而今年進入6月以來,截至6月21日止,全台熱傷害送醫人次已達385人次。
衛福部統計的熱傷害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中熱衰竭以及過熱等。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強調,造成熱傷害有外在以及內在兩大因素,外在包括溫度、溼度以及太陽等,而外在因素近來以「熱指數」的飆升最為明顯,已經落入橙色的「危險」範圍,而熱指數偏高,民眾一定要注意,最好喊停戶外運動,且不要等到感覺口渴才補充水分,一般狀況下應每半小時到一小時補水一次;若運動或戶外工作,則每15分鐘到20分鐘補水一次。

朱柏齡說,內在因素則包括疾病、身體以及藥物的影響,包括慢性病人、年紀大的、急性疾病者,皆是高危險群,而如果有睡眠不佳、體力差、肥胖等問題也容易發生熱傷害。要特別提醒的是,部分藥物可能抑制排汗或利尿,也會增加大熱天裡熱傷害的機率,不得不慎。

國健署則提醒,民眾應牢記疑似出現熱傷害的身體徵兆,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這時務必要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北市十大癌症數據曝光 男罹大腸癌、女罹乳癌分居發生率第一

婦人拔牙後傷口好不了、其他牙也鬆動 竟是吃「藥」引發下顎壞死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指出,20歲以上國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新光醫院腎臟科張瑞廷醫師提醒,腎臟傷害是有累積性的,尤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病都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提醒民眾應留心身體狀況,及早治療、正確用藥,方能避免腎臟病變的問題發生。  腎臟是掌管身體代謝的器官之一,主...

閱讀詳情 »

低醣飲食其實不是嚴格限制所有醣分,而是希望藉由更少的攝取「淨碳水化合物」來使身體更健康。  一開始進入低醣飲食時,往往會對於各種食物的含醣量不甚熟悉,挑選食材可能會很茫然,料理書作家圈媽表示,利用網路查閱是個快速上手的好方法,例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FDA 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就是...

閱讀詳情 »

長時間久坐不動,恐使靜脈出現血栓,亦即深部靜脈血栓栓塞症,不僅影響血液循環,若未及時治療,更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傷!琳安聯合診所院長王志軒醫師表示,若單腳感到發熱、發麻、腫脹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血栓作祟,最好及早就診檢查,依病況給予藥物或手術治療,即可改善病灶!然而,預防仍遠勝於治療,王醫師提醒,長途...

閱讀詳情 »

一開始進入低醣飲食時,往往會對於各種食物的含醣量不甚熟悉,挑選食材可能會很茫然,料理書作家圈媽表示,利用網路查閱是個快速上手的好方法,例如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FDA 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就是很實用的工具,輸入關鍵字就能查閱食材的營養成分,十分方便。一段時間後就能你就能快速搭配、取捨需要的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