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牙周病成台灣國民病 全年齡層都冒上升趨勢「31至40歲最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牙周病已經是台灣「國民病」,不但國健署調查數據顯示,18歲以上成人,牙周病問題盛行率高達9成。現在更有國內牙科診所追蹤9年發現,各年齡層的牙周疾病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且值得留意的是,青壯年的31至40歲的族群高居所有族群之冠。

悅庭牙醫是針對2013年至2021年的16萬名病患,進行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各年齡層的牙周疾病人數全部出現上升的趨勢,又以31至40歲居冠,21至30歲次之。

開業牙醫師曹皓崴表示,主因就出在於民眾對牙周病的「病識感」不足,因為牙周病不像是蛀牙,會有具體且難以忍受的疼痛,初期可能只有些微的牙齒敏感,以及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血,會因此就醫的人並不多,反而耽誤了治療黃金時機。

臨床上進一步統計,民眾常因為其他症狀就診,例如洗牙、植牙、定期檢查,在看診中才被醫師告知有前兆症狀或已暴露在牙周病的風險下。

曹皓崴說,口腔疾病中,牙周病發生率最高、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主要病因是細菌感染,治療方式是以清除病灶的細菌為主,威脅在於,一旦牙周病未被確實治療,有可能進一步引發心肌炎、骨質疏鬆、呼吸性疾病、肝炎、糖尿病、中風等系統性疾病,相關案例屢見不鮮。

曹皓崴指出,事實上,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有機會逆轉,藉由加強牙齒清潔就能痊癒,因此不一定會接受完整的牙周治療。但年齡層越高,病況普遍較嚴重,或因有植牙的需求而必須先處理牙周病,接受治療的比例較年輕族群高。

牙周問題嚴重者,曹皓崴提醒,可能有牙結石,當病灶深入牙周囊袋,容易造成更深層的感染,造成牙齦萎縮、齒槽骨萎縮導致牙齒鬆動甚至是牙齒掉落,這時若用植牙的方式補足缺牙,有更高機率觸發細菌感染風險,植牙的失敗率也相對提高。

曹皓崴強調,口腔內的菌叢大約有900種,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環境,一旦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壓力過大、生活習慣不良容易造成口內的菌叢失衡,讓牙周細菌趁隙而入,因此刷牙是每天必備的良好習慣,注重平時的清潔與調整作息,搭配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的洗牙檢查,才能保持一口好牙。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心臟「怦然跳動」竟是更年期症狀! 台灣女性5大嚴重症狀失眠排第一

昨晚有睡好嗎? 最新調查數字好嚇人!台灣4成人有睡眠困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產疫苗最新進度又有好消息!食藥署今(29)日宣布有條件核准聯亞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COVID-19候選疫苗的第二期臨床試驗計畫,只要聯亞補齊尚缺的疫苗檢驗報告書等技術性資料,就可以開打在人體之上,成為國內3家投入國產疫苗廠商中第2家進入二期者。食藥署也透露,率先進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預防腸癌上身,只盯緊飲食還不夠!國健署今(29)日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約有多達4分之1(21到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過去這一整年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外出活動的意願,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不良的飲食習慣,眾所皆知是大...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5萬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為17.3萬人,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首度負成長。至於出生率最高的縣市,由彰化縣奪冠,彰化縣從2019年的第三名,到以9.53%躍升2020年冠軍,彰化基督教醫院位於出生數最多的縣市,對於新生命...

閱讀詳情 »

記者李訢愷/台北報導 近年來,社會上的自我傷害事件頻傳,看到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自我傷害案件,尤其是青少年自我傷害的消息,經媒體報導之後,總會引起社會大眾、學校以及政府單位的震驚與關切。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為何在生命剛起步的時候就選擇以自我傷害做為結束生命呢?是值得我們關心與重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