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牙齒等到會痛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末期症狀!關於根管治療,你一定要先認識....│晨星出版

一旦蛀牙惡化,會導致牙齒的神經發炎、強烈酸痛,並感到陣陣刺痛。牙齒的神經,是藉由根部前端的細管「根尖孔」所供給的少量血流而活,因此如果神經的一部分發炎,就不易回復。

此刻即使抽除牙齒的神經,也要維持牙齒機能的處置是「抽除牙髓」。

牙齒等到會痛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末期症狀!關於根管治療,你一定要先認識....│晨星出版

削除蛀牙的部分,讓神經外露後,使用類似細針的根管銼和根管鑽等器具,抽除神經和血管。從細針開始依序擴大神經通過的管(根管),同時去除殘留物(根管形成)。雖說是小處置,

但是對牙齒周遭的組織而言是有傷害性的手術。當然,在它的切斷面附近會引起手術後特有的發炎,即使是一時的也會留下疼痛。

神經不光是1根或2根,根據不同的牙齒也有些內含3根、4根神經。此外根部前端的部分還有複雜的分支。這種複雜的部分,會藉由X光照並憑著手感進行治療。

抽除根管內的神經和血管後,如果就這樣進行補綴,根尖孔會滲出血液和體液蓄積在空洞(死腔)中,再次腐壞。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會將變成空洞的根管用橡膠(牙膠)和黏合劑

(根管封填劑)充填(根管充填)起來,綿密地封鎖根尖孔。這一連串的治療稱為「根管治療」。

 牙齒等到會痛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末期症狀!關於根管治療,你一定要先認識....│晨星出版

 

 牙齒等到會痛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末期症狀!關於根管治療,你一定要先認識....│晨星出版

本文摘自《守護牙齒和牙齦的新常識》晨星出版 (2010/5/15發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晨星出版、《晨星知的!》粉絲團;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戶外空曠處有望不用戴口罩了!在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臉書po文透露詢問陳時中野外登山、跑步是否需要戴口罩時,得到陳時中「太接近其他人的時候才需要戴」的回應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正式宣布,將在周日(3日)正式公布針對戶外空曠的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積電、鴻海、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BNT疫苗,連日到貨,今(1)日上午又有第四批67萬劑運抵台灣,疫苗數量大進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宣布,原本10月7日開打的第10輪只提供AZ的高端第二劑,現在決定加開BNT第一劑,共3類對象適用,只有10月4日、5...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將近兩年的時間,最讓人害怕的莫過於染疫後所帶來的後遺症,特別是「肺部纖維化」的特徵,讓許多民眾聞風喪膽。雖然一直以來都有說法指出,要讓那些重症後的病人自己讓後遺症康復,不過最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就指出,有患者等了8個月,但肺纖維化完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秋節連假後的2周觀察期將至,由於過去十幾天來本土疫情幾乎是「嘉玲(+0)」居多,外界好奇是否有機會在10月4日之後,由全國二級警戒降回一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日明確給了答案:不會!不會直接降到一級。 陳時中是在回應媒體時強調,10月4日之後不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