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牙齦出血要小心!光從出血就可以看出體內有手掌大的潰瘍

牙齦出血要小心!光從出血就可以看出體內有手掌大的潰瘍

我們的身體是由營養素控管!

◎光從牙齦出血,就可以看出體內有手掌大的潰瘍

健康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大家腦中浮現的或許是「身心充滿活力,沒有生病」,我對健康的定義是「完全不用擔心健康出問題」的狀態,當然,也沒有任何疾病或身體不適。你有過這樣的想法嗎?

「雖然沒有生病,但因為上了年紀,多少有腰痛的狀況。」

「最近工作很累,身體好像因此變差了 」

「一出門就很疲憊,還是待在家裡比較好。」

當事物漸入佳境,不好的一面就會逐漸消失。健康的人不會特別去留意身體問題。活力無窮的小學生從來不需要擔心「明天還有體力去學校嗎……」而減少玩樂,就算玩累了,睡一個晚上後隔天照樣精神飽滿去上學。換句話說,身體狀況越好的人,對生病的不安和疑慮就越少。

「我沒有特別擔心自己生病啊。」當然我的病患中,也有人只是來看牙醫,沒有任何其他的自覺症狀。但只要看到他們的口腔內部,就明顯感覺到身體狀況不是非常健康。一將檢測牙周病的牙周探針插入牙齒與牙齦間的凹縫處,立即有出血的狀況,這是因為凹縫處遭牙周病侵蝕而出現牙周囊袋,並且在囊袋深處出現潰瘍(發炎)的緣故。

果然不出所料,一問之下,對方就說出平常刷牙時會流血。

當牙肉或牙周組織發炎時,除了會形成大量的細胞激素跑到全身各處外,還會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充血,讓原本不應該存在身體內部的細菌,從牙周囊袋侵入體內。牙肉或牙周組織出現菌血症(出血)的可能性,有五%來自咀嚼、三十五%則是因為刷牙。

假如大約二十顆牙齒有出血的狀況,就代表體內有面積如同一個手掌般大小的潰瘍。試著把手掌攤開放在胸前看看,身體裡有這麼多的潰瘍,難道不是一件相當嚴重的事嗎?所謂的發炎,就好像身體內發生火災,會導致身體氧化、增加引發全身疾病的風險。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一開始是背部突然發癢,結果漸漸連腰部周圍到腹部也跟著癢起來。這是因為發癢物質會透過血液循環移動的緣故。同樣的,也有從指尖檢測出牙周病菌的情況,當牙周病菌或發炎性物質(細胞激素)侵入到血管內皮,最後就會順著血液到達心臟、血管或腦部等處。

吃進去的食物會在胃裡被消化、在腸道被吸收,也會由肝臟進行過濾。但是,口腔內的發炎物質卻是直接從微血管進入體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兼性厭氧菌中的脂多糖(LPS,內毒素的一種)會產生強大的活性氧,成為癌症的要因。

口腔環境和健康息息相關。人類的身體是相互連結的,因此口腔的狀態也會對全身造成影響。既然如此,為何這本書強調的卻是以飲食和腸道保養為主的「解毒飲食法」,而不是口腔保養呢?這是因為根據我長年以來從事牙科醫療工作的經驗,光靠改善口腔問題,並無法獲得真正的健康。

我們將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身體的血肉,用來製造能量、活動身體。甚至連腦內傳導物質、荷爾蒙、酵素等在人體運作上舉足輕重的物質,也都能從食物當中製造生成。飲食絕對是左右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用更慎重的心態看待「吃」這件事,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該吃什麼、食物會如何被吸收」的問題。

牙齦出血要小心!光從出血就可以看出體內有手掌大的潰瘍

本文摘自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

【本文由蘋果屋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2021年醫療科技展將於週四(2日)盛大展開,亞東紀念醫院今年再度攜手遠東集團的遠傳電信共同進行展覽,提出更多科技方案協助醫療。本次展出亮點包括「5G救護車」:利用5G網路穩定、快速、低延遲的特性,達成多方即時遠距會診,讓遠端醫師可以進行精準指導,並整合智慧眼鏡呈現第一視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妳曾觀察過自己的私密處構造嗎?妳知道女性陰唇外觀其實大有不同嗎?近年來,越來越多女性會透過從鏡子中觀察、描繪自己的私密處,進而更了解自己私密構造的風潮,過程中也許會因固有的文化習慣而感到羞赧,但如果能細細體察與感受,其實就有機會對自己的身體更加了解,提昇自信由外在美到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知道自己的肝癌風險指數有多少嗎?肝臟是沈默的器官,等到發現腫瘤通常都已經是晚期,而看似沒有症狀的B型肝炎、C型肝炎,其實就是造成死亡國病的最大元兇。肝癌危險指數大揭秘!B肝比C肝更危險!花蓮門諾醫院胃腸內科主任鄭穆良醫師說,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而B肝、C肝就是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乳癌病理報告的複雜與困難度極高,不僅讓常病友手足無措、挫折感大增,若罹患的是「三陰性乳癌」,為高惡性,具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常被認為確診等於宣判死亡,但現今「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力消滅癌細胞,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從13-18個月至超過兩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