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7成肝癌與B肝有關! 保肝先懂4大B肝治療迷思

7成肝癌與B肝有關! 保肝先懂4大B肝治療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知道自己的肝癌風險指數有多少嗎?肝臟是沈默的器官,等到發現腫瘤通常都已經是晚期,而看似沒有症狀的B型肝炎、C型肝炎,其實就是造成死亡國病的最大元兇。

肝癌危險指數大揭秘!B肝比C肝更危險!

花蓮門諾醫院胃腸內科主任鄭穆良醫師說,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而B肝、C肝就是肝癌最主要的原因。「早期大約有9成的肝癌都是因為B、C肝,後來慢慢變8成,現在大約7成。雖然慢慢下降,但還是很高比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相當於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B肝導致的肝癌失去生命。

鄭穆良主任說,雖然B肝病友們看似沒什麼症狀,但只要發炎,就代表肝細胞正在被破壞。「一直發炎的肝臟就像一直在燃燒的肝臟,它會纖維化、再來就比別人更容易肝硬化,自然就變成肝癌高風險族群。」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0歲。鄭穆良主任說,大約往前推十年、約在55~60歲左右是肝癌的好發年齡。「但肝癌重視的是預防,在發生癌症之前,通常肝臟已經發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40~60歲的時候,特別需要定期追蹤,用抗病毒藥物介入就是最佳選擇。」

以鄭穆良主任所待的門諾醫院為例,目前列管的B、C肝病友大約有6000人,雖然交通不便,但醫師下鄉巡迴、宣導衛教,因此有6、7成左右的病友都進行定期追蹤,即使發現肝癌也都在早期,還能用積極性療法治療。

正確保肝!醫師詳解B肝治療4大迷思

很多病友認為,肝指數只要正常,就代表「肝臟沒事」,再加上平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因此缺乏積極治療的動力。對此,鄭穆良主任提醒B肝治療的四大迷思,強調積極追蹤和治療,才是B肝病友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迷思1/肝指數正常就代表正常?

鄭穆良主任說,病毒濃度只要高,就有可能引起肝臟發炎,指數正常可能只是剛好當時沒有發炎,不代表其他時間沒有發炎。

迷思2/B、C肝沒症狀就沒事?

有B、C肝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但肝臟可能已經嚴重發炎。鄭穆良主任說,除了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需要注意生活習慣。如果還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肝硬化,建議及早用抗病毒藥物介入。

迷思3/現代人不會有B肝、老人才會有?

雖然台灣自1986年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後,B肝帶原者數量下降不少,但推算起來,今年35歲以上的民眾多數沒有接種,B肝帶原者的可能性還是很高。鄭穆良主任說,35歲以上有B肝帶原的比例,男性約20%、女性約15%,相當於每5~7個人就有一個人是帶原者。

目前除了45歲以上民眾可以利用國健署免費成人健檢篩檢B、C肝之外,鄭穆良主任也建議35~45歲的人自行到醫院做健檢,部分醫院有提供40歲以上免費B、C肝篩檢的服務。

迷思4/B肝只要吃一次藥就會沒事?

鄭穆良主任說,身體的免疫變差了,B肝病毒就會跑出來,所以穩定、持續地服用B肝抗病毒藥物,更能預防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而現在的B肝抗病毒藥物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病友可以與醫師討論後,按照病情、治療史、生活習慣、服藥順從性等方面來評估,選擇自己最適合的藥物與服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

預防肝癌該做什麼檢查?

而肝癌最可怕的就是「來得無聲無息」,鄭穆良主任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很難發現問題,因此只要有B肝或C肝,都建議要定期追蹤。

「國健署現在推『成人健檢』,其中有免費的B、C肝檢測,只要是45~79歲,不知道自己有沒有B、C肝,都能進行一生一次的檢查。如果已經發現有B、C肝,建議先到醫院做一次詳細檢查,接下來每半年做一次追蹤。」鄭穆良主任表示。

適合的肝癌檢查

抽血: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C型肝炎抗體(anti-HCV)檢查。

胎兒蛋白&超音波:建議一起做,也是肝癌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的最好工具。

【延伸閱讀】

青少年第二劑BNT打不打? 李秉穎:間隔12週降心肌炎風險

試管難避免早產? 「胎嬰健康風險檢核表」四階段自我評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蘆筍是一種品味兼優的名貴蔬菜,有鮮美芳香的味道,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較高的藥用價值。嫩綠蘆筍,肉質鮮美、口感極好,可炒、可做湯,是宴席上的珍貴菜餚。在西方,蘆筍被視為上等珍貴、藥食兼用的蔬菜,素有「菜中之王」的譽稱。   【如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72歲的陳姓婦人,罹患骨質疏鬆近10年,雖然有按時服用藥物治療,還花錢買鈣片吃,也聽從醫囑乖乖曬太陽,但幾年前,不幸在路上被撞跌倒,她當時只覺得坐骨神經痛,但回診追蹤檢查骨鬆,竟發現腰椎骨折。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指出,該患者經檢查發現,其體內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據統計,全台有近600萬人罹患程度不一的乾眼症,也就是每4個人中就有1人有乾眼症症狀,且每年正以增加10%的速度成長。過去認為淚液不足是乾眼症主因,但根據研究發現,許多乾眼症患者是屬於油脂層分泌異常,主因為瞼板腺功能障礙!三軍醫院眼科部主任戴明正指出,隨著近年各項產品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32歲的陳小姐,近期因為車禍造成小腿擦傷,引發感染化膿,需要進行清創手術。但患者多年前,曾接受婦科手術,術後傷口無恙,但卻嚴重頭暈噁心,有鑑於此,本次手術特別商討出最適合的麻醉方式,運用了兩種止吐策略,讓手術復原更加順利。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黃丞漢指出,發生手術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