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現代人不敢說的隱疾 預防痔瘡從平日做起

現代人不敢說的隱疾 預防痔瘡從平日做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由於生活壓力與工作環境的因素,痔瘡已經常為現代人最常見的隱疾,尤其是20至50歲的人最容易發生,痔瘡是一種肛門內粘膜小血管、動靜脈交通、結締組織及細小平滑肌所組成的肛門軟墊脫垂而出所形成。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外科葉峻昇醫師表示,一般無症狀的痔瘡,不致於造成日常生活不適,可以不必特別治療,但若是症狀嚴重,如解便不易、肛門疼痛不舒服、解便出血量多或痔瘡脫垂無法復位而產生不適及不便時,則需即刻求診。

痔瘡有三種 久站久坐或長期便秘容易引發

葉峻昇醫師表示,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和痔三種,外痔在肛門處可以摸到腫塊,故較易察覺;而內痔則要依病患的症狀及檢查來確認診斷;混和痔則是同時合併有內痔及外痔。

痔瘡共同常有的症狀包括解便疼痛、解便帶血、解便時出現痔瘡脫垂、肛門搔癢感、便秘等症狀。而導致痔瘡的原因有長時間採坐姿、站姿的工作者、長期便秘、腹瀉的排便不順困擾者、解便時需極用力且時常如此者,此外,孕婦因懷孕,導致骨盆腔循環壓力增加,或是患有慢性咳嗽、攝護腺肥大、長期不當使用肛門軟便劑、灌腸劑者也有可能罹患痔瘡。

解便型態不正常需就醫 良好生活習慣為關鍵

醫師提醒,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長期嚴重解便出血,除了會造成貧血的症狀之外,若併有長期解便型態不正常的現象,也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引起,不可不慎!痔瘡的治療方式,輕度可使用軟便劑、痔瘡外用膏或栓劑及其他非手術如冷凍治療法、雷射療法等,而對於較嚴重程度的痔瘡就必須以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葉峻昇醫師說明,平時就應預防痔瘡的產生,也要避免治療後再復發,減輕排便不適症狀,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同時也應保持心情的愉悅、規律的生活,且每日排便、定時定量進食、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多食用高纖維食物、每日水份攝取達2500C.C至3000C.C,並配合適當的溫水坐浴,想擁有健康人生,應從平日做起。

【延伸閱讀】咬牙忍痛OUT! 戰勝類風濕性關節炎 做到這3件事很重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9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桃園機場傳出「Omicron」群聚感染,而確診者「案17239」曾前往金嗓歌友會的麻將間等場域,全桃園皆繃緊神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說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已坐鎮前進指揮所,未來將落實:防疫車輛每3天就要執行1次PCR,以及將機場員工、曾前往歌友會打麻...

閱讀詳情 »

  在這兩年疫情之下,台灣催生出爬山風及戶外運動風,在運動的同時許多人發現自己的關節出現疼痛感,因此葡萄糖胺等保護關節的營養素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 根據食藥署解釋,葡萄糖胺是軟骨及關節液的主成分之一,人體可自行生產,不過生產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趨緩。 那葡萄糖胺分哪幾類?其身體利用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7歲簡先生身材高瘦,旁人總羨煞吃不胖體質,但他連續多天右胸突然劇烈疼痛,甚至影響呼吸,赴醫經X光檢查,發現左側肺葉大範圍無肺紋,確診為自發性氣胸。自發性氣胸 多屬高瘦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謝逸安表示,氣胸成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使空氣透過破口進入肋膜腔內,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在台灣,每1千人中就有5人患有乾癬,目前國內患者約10萬多位,乾癬俗稱「牛皮癬」、「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的免疫疾病,因乾癬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誘發持續的發炎反應,所以不只是侷限在皮膚上,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是全身性的疾病,而乾癬的皮膚症狀是來自慢性發炎所引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