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產後下身癱瘓!勇母堅不放棄 淚盼「有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學」

產後下身癱瘓!勇母堅不放棄 淚盼「有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羅小姐3年前喜迎新生命,但產後欣喜之餘卻發現雙腿無力,不久後先是診斷出罹患水腦症,開刀及復健2個月雖能自行緩慢走路,半年多後雙腿卻又突然失去知覺,經診斷為罕病脊髓空洞症,一度讓她放棄希望,隨後輾轉到亞大醫院神經外科就醫,術後疼痛症狀大幅減輕,也讓她信心大增,期盼「有一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學」!

脊髓空洞症為罕病 病程緩慢初期難診斷

亞大醫院神經外科林志隆主任表示,脊髓空洞症是相當罕見的疾病,因病程緩慢,初期會出現上肢麻木無力、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等症狀,嚴重時連行走時都需要他人攙扶,甚至失去知覺,許多患者因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正確診斷,導致延誤治療黃金時機,恐需在輪椅上度過餘生。

後顱窩減壓+神經去沾黏手術 可望恢復部分行動力

因羅小姐的後顱窩及頸椎部位的神經組織有嚴重沾黏的現象,導致腦脊髓液無法正常的從腦部循環到脊髓,造成頸椎脊髓內液體的堆積,進而影響到神經的功能,形成所謂的脊髓空洞症。

針對羅小姐的狀況,林志隆主任採用後顱窩減壓及神經去沾黏手術,林志隆主任說明,藉由在顯微鏡下精細的神經分離及術中的神經監測,讓脊髓液內堆積的液體慢慢吸收消失,以減少脊髓壓迫造成的不適,術後可有效改善疼痛、肌肉攣曲,搭配耐心復健,甚至可望恢復部分行動能力,迄今已經治療上百例相關個案,患者反應都很正面。

出現症狀快就醫 8成患者症狀穩定

脊髓空洞症是不可逆的疾病,且診斷不易,治療過程相當困難,林志隆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務必立即赴醫檢查,術後有八成患者症狀會趨於穩定,建議應長期追蹤,以獲得良好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開完刀也很美!癌症整型手術新概念 醫籲乳癌患者別怕

留意子宮頸癌5症狀! 化療併用標靶納保打破5年0存活

穩定控糖卻爆心肌梗塞 醫:未做共病管理恐致命

想要快速有腹肌 不用猛練怕受傷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您應積極控制血壓 導管治療可解套!

助聽損兒順利學習 選擇合適助聽輔具有技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7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24歲未婚男性,自述去年畢業後待業了3個多月,找到目前工作但薪資低,且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時又遇到疫情大爆發,公司直接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了近百份履歷,大多石沉大海,焦慮失眠、無法專注的情況持續數月,待疫情稍緩趕緊求助門診。診斷有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北市幼兒園與社區新冠Delta群聚,今(1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資訊,案16169與16170檢出血清抗體陽性,很有可能在7天至10天內感染;另外,案16160雖暫訂境外移入,陳時中坦言不排除台灣社區感染。 指揮中心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案16169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其中在境外移入個案中,有5例為突破性感染個案,其中還出現首例混打AZ、莫德納,突破性感染Delta變種病毒。雙北各增1例 國一生、6旬翁確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首例牛津AZ混打莫德納,突破性感染新冠Delta變異病毒!今(1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9月3日至9月9日境外移入病毒基因定序,案16059曾經混打2劑疫苗,擁有號稱「最強保護力」,仍然無法檔下Delta入侵。 ▲9月3日至9月9日境外移入病毒基因定序結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