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用聆聽取代口水、抗疫團隊當中的「拆彈專家」 王必勝如何在疫情熱區連贏三場?

文 / 陳偉周

疫情接連爆發,3起棘手群聚感染事件,王必勝總是站上第一線,清理戰場。

從替病人插管的胸腔主治醫師,到調度資源的疫情指揮官,他的選擇幫助愈來愈多人。

「北農環南市場專案『聯合前進指揮所』完成階段性任務,解編!」7月10日下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在個人臉書上宣告,台北市果菜市場與環南市場接連傳出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獲控制,後續將由台北市政府接手完成「清零」,功成身退的指揮中心人員,則於必要時提供支援。

用聆聽取代口水 抗疫團隊當中的「拆彈專家」 王必勝如何在疫情熱區連贏三場?

從苗栗的京元電子外籍移工群聚感染、屏東的Delta變異株病毒,一直到剛落幕的環南市場專案,最近一個月來,正職身分是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的王必勝,已然3度站上最前線防堵疫情擴散;在今年1月,他也曾被派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擔任指揮官,花3周時間控制住棘手的院內群聚感染,一次又一次的亮眼表現,讓他成為抗疫團隊當中的高人氣「拆彈專家」。

「你的意見一定會討論」

超高溝通技巧阻斷感染鏈

市場專案收尾階段,《今周刊》採訪團隊跟著王必勝走進台北市第一果菜市場,回顧剛接下任務時,如何匡列熱區接觸者、規畫採檢順序等細節,過程中,一位年輕攤商認出了他,主動趨前,以激烈語氣質疑採檢的邏輯不正確。對於這類突發狀況,王必勝彷彿早已見怪不怪,先是平靜說明,再仔細聆聽對方意見,最後鄭重承諾:「一定會把你的意見帶回去討論。」

「溝通」,恰好是王必勝得以屢屢完成任務的關鍵。

王必勝分析,每次成立前進指揮中心,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務必要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感染源、即時阻斷感染鏈向外擴散;如果疫情熱區內的當事人、組織單位負責人、地方政府與指揮中心團隊無法建立共識,勢必拖累計畫執行效率,因此他每次抵達現場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聽取各方意見。

以6月初的京元電子群聚案為例,公司並不樂見停工、移工也擔心被隔離沒有收入,但指揮中心的立場是「防疫優先」、該停工就停工。為了努力兼顧各方期待,王必勝第一時間做出「分流上班」、「產能降載」維持公司基本營運、但同時降低病毒擴散風險的方針,並與廠方、仲介擬定管理SOP,例如把移工宿舍改為同一工作區者睡在一起,輪班休息、避免群聚等。

與此同時,王必勝認為,若對廠區5千多名員工採取抗原快篩,可能會有偽陰性情況造成隱形感染鏈,員工在原地等待快篩結果的時間,恐怕還會造成群聚風險,於是當機立斷決定全面採用PCR(核酸檢測)。為了滿足採檢量能,他緊急向曾服務近20年的老東家台北榮民總醫院求援,院方號召近百名醫師、護理師及醫檢師團隊,南下苗栗馳援。

「榮總今年在進行池化採檢(Pooling)試驗,可以執行大量、快速、精準的篩檢,剛好適合京元電的狀況,創下12小時就篩檢完5千人的紀錄,後續也被應用在北農市場的採檢任務。」負責接應支援王必勝的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說。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82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打疫苗前注意!「3種食物」先別吃 醫曝:「這款退燒藥」施打前後須避開

0050、0056都認輸!上半年這檔飆漲82%...下半年ETF怎麼買?專家推薦這5檔更安穩

台積電利多不漲、富邦媒除息填不了...台股要崩了嗎?外資為何「股息都不要了」也要逃?

「台灣最大的魅力是包容!」來台11年,日本網紅Iku老師:住在這的很多外國人都感受到了

他50歲壓力大想退休,擁2千萬現金流零房貸、月花5萬能退嗎?4問題解決再退更好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害國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許多人卻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照做高風險動作,結果瞬間眼前發黑!門診就有一名50多歲女性,日前因為肩頸酸痛,跑去40分鐘的全身按摩,結果按了半小時後,突然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嚇得趕緊掛急診,確認是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的民眾要注意了!食藥署今(3)日上午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訊息,十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十全”柔脂膜衣錠20毫克」因為被食藥署抽驗發現主成分不足,低於核准規格,共有一批號、約29萬粒必須回收。該款藥物在健保年用量為2%、年申報量120萬粒。 該款「“十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桃園市不明感染源的米迪幼兒園群聚還在燒!持續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新增5例本土確診個案,全數都是居隔期間「陰轉陽」個案,米迪幼兒園疫情還一路燒向彰化,該幼兒園染疫學童案20556的2名彰化表哥今日也確診。值得注意的是,米迪幼兒園源頭是誰?最新檢驗結果...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王聿瀠 李新琳/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趨緩,台灣何時能大解封?外界近來頻頻點名7月是時機點,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明確表示,在Omicron疫情之下,很難用時間去判定開放的程度,「不能用時間當目標」、「要用疫情相關指標當目標」,得用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