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甩開疫情焦慮情緒 走向正循環使用「三個它」 

甩開疫情焦慮情緒 走向正循環使用「三個它」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成為最近兩個月最被大家所關注的話題。新型冠狀病毒是大眾不認識也不熟悉的病毒,但傳染力非常強大,對全球造成極大的壓力。防疫的相關商品紛紛造成大缺貨,金融市場也大受影響,金融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這是他花了 89 年才經歷到的市場恐慌」。這個百年一見的災難衝擊民眾的心靈,這種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正是焦慮與恐慌的來源。
情緒以想法來餵養 教它不要怕它

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表示,擔憂疫情的想法引發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又引發負面想法,負面想法進一步引發恐慌情緒。這種「想法與情緒」迴圈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情況下,引發恐慌情緒的主要原因。情緒需要想法來餵養,越餵養越壯大,尤其本來個性較比較容易焦慮的人,更是容易在不確定感下觸發越想越可怕的焦慮迴圈。面對這種恐慌情緒,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覺察它(身體感受)可能是身體感受躁動、胸悶,或是覺得鬱悶、焦躁

2.看到它(想法蔓延) 不再沉浸在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因為過去沒有人有經驗,預測跟想像都可能不是事實,只需「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不隨想像起舞,無端的想像會帶出更多焦慮。

3.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想法) 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更平靜的事,也可以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取代餵養負面想法給情緒,沒有材火的情緒自然起不了反應。

以上3個過程其實不難,但是你要嘗試開始練習,去改變「想法與情緒」迴圈之間舊有的習慣性。
「正念減壓療法」 避免情緒被淹沒

新冠肺炎不會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讓人心慌亂的事件,我們對世間的災難有時真的無能為力,但正如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說所說:「生命的本質是苦樂交融的過程,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中,我們仍可以跟所有層面的自己和平共處」。如何跟自己和平共處,避免讓情緒淹沒自己,才能有機會用善巧有智慧的方式回應新冠肺炎帶來的壓力。

【延伸閱讀】

糖友控糖免慌張! 基層診所助你有疫無異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 醫美產業逆勢增長原因揭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這兩天一直很激動地跟朋友師姐們分享無患子,大家的耳朵有沒有覺得呱噪咧?那就再來篇圖文並茂的吧,先養耳再養眼。   首先,何謂無患子呢? 無患子(學名:Sapindus),本草綱目稱為木患子,四川稱油患子,海南島稱苦患樹,台灣又名黃目子,亦被稱為油羅樹、洗手果、肥皂果樹,其他地方名:搓目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臺北市衛生局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生活作息以靜態為主的比例高達52.5%,其中又以35~44歲的年齡層占比最高,達59.4%。醫師指出,長期久滯不動和持續反覆性工作,常常引起肩頸痠痛和下背痛,是許多上班族的困擾,其實每日做15分鐘健康操,可遠離下背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

閱讀詳情 »

避開食安風暴!陳堅真老師運用「自然律例」,吃對食物屬性, 採買本地油品、挑選當季食材、冷鍋冷油烹調。 食安風暴越演越烈,臺灣飲食安全長期暴露在高風險下,食品安全問題接連爆,究竟該如何避開食安地雷?倡導「自然律例」的陳堅真老師表示,在食安風暴下,只要善用「自然律例」,民眾即有簡單的自保之道。 一、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