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30歲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因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日前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2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就醫治療,確診急性膽囊炎恐有性命危險,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恢復狀況良好3天就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表示,輕忽膽結石恐引發膽道炎與胰臟炎等,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吃入過油膩食物,會使膽汁過度濃稠形成結石,高油飲食也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但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讓膽汁蓄積時間拉長,也會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張健輝說明,當確診急性膽囊炎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但若發炎時間超過72小時,擔心恐有膽道沾黏的情形,故會先插入導管引流,並施予抗生素治療,待6到8周,沾黏及發炎狀況消退,再行手術。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張健輝提醒,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腸道,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膽囊炎與膽結石示意圖。(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張健輝強調,膽結石係由膽汁結晶濃縮堆積而成,整個膽道、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故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3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張健輝呼籲,飲食清淡、3餐定時、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不到30歲竟白內障! 白內障手術不能等如何慎選療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近幾年的運動人口隨著健康意識不斷增加,根據體育署公布,2020年參與運動人口的比率達82.8%,顯示民眾對於體態與肌肉維持的重視度。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與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與腹肌ROCK形象大使徐若瑄Vivian攜手出席記者會,共同介紹擁有增肌減脂雙重技術的「腹肌...

閱讀詳情 »

一名60歲的王姓老翁(化名),前陣子因為骨頭疼痛,因此自行嘗試使用止痛藥止痛,但隨著疼痛感越來越強烈,到最後坐立難安並且伴隨錐心刺骨的痛,這才受不了前往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罹患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險些癱瘓,所幸在經過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後,疼痛獲得大幅緩解,患者更有自信面對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年一度專屬母親大人的節日即將來臨,365天總是勞心勞力的女人,您要趁機好好愛自己一回! 愛美是人的天性,身為媽媽、女人,除了帶著勇敢堅毅的生活外,更要讓自己外在也打扮一番,拜現代高科技所賜,讓女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還可以利用專業醫美療程變年輕變美,而且許多療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安全嗎?島核核災發生逾10年,日本政府13日終於拍板核廢水排入海洋,並強調核廢水經過「處理」與稀釋,可降至安全標準內,並獲得多位國際專家認可。不過,環保團體卻提出疑慮,指控日本政府沒有揭露核廢水即使經過處理,仍殘留了C-14,可能潛在傷害人類D...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