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30歲莊先生曾因腹部不適,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得知患有膽結,因沒有持續疼痛,選擇不動手術,日前了減重瘦身,嘗試近日非常流行的間歇性斷食,未料施行不到2天,便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就醫治療,確診急性膽囊炎恐有性命危險,緊急施行微創膽囊全切除術,恢復狀況良好3天就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表示,輕忽膽結石恐引發膽道炎與胰臟炎等,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吃入過油膩食物,會使膽汁過度濃稠形成結石,高油飲食也會刺激膽囊急遽收縮,但飲食完全無油或是長時間空腹,膽汁長時間存於膽囊,讓膽汁蓄積時間拉長,也會凝集成結石引發急性膽囊炎。


張健輝說明,當確診急性膽囊炎通常會施以膽囊全切除手術;但若發炎時間超過72小時,擔心恐有膽道沾黏的情形,故會先插入導管引流,並施予抗生素治療,待6到8周,沾黏及發炎狀況消退,再行手術。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千方百計想自行排出膽結石;張健輝提醒,膽囊管內管直徑僅約0.2公分,而膽結石多為0.5公分以上,即便結石離開膽囊,也只會造成總膽管或胰管阻塞;且膽汁由肝臟分泌,即便以手術切除膽囊,膽汁仍可經過總膽管進入腸道,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患者無須過度擔心。


男採間歇性斷食減重 長時間空腹誘發急性膽囊炎險送命

▲膽囊炎與膽結石示意圖。(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張健輝強調,膽結石係由膽汁結晶濃縮堆積而成,整個膽道、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故即使膽囊切除後,仍可能因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膽汁太過濃稠,形成結晶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胰管發炎。


膽結石的發作與飲食密切相關,斷食、長時間空腹、飲食過度油膩、3餐不定時等都是危險因子,張健輝呼籲,飲食清淡、3餐定時、少油、多纖,多喝水、多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杜絕膽結石的威脅;必要時須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以免延誤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不到30歲竟白內障! 白內障手術不能等如何慎選療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醫師,我眼壓高是不是青光眼?」、「我眼壓低怎麼還會青光眼!」這是許多患者常見的疑問,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眼壓只是青光眼一種診斷標準,不能單靠眼壓判斷,在台灣就有1/4患者屬「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民眾容易忽略,呼籲家族史、高度近視等高風險族群,40歲後應檢查青光眼。眼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民間自行募資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想傳達世界衛生組織WHO讓世界陷入困境,反觀台灣被WHO孤立,卻防疫成績亮眼也幫助全世界,WHO今(15)日發布13點回應,強調不曾與台灣沒有聯繫,外交部下午立即反駁,台灣參與WHO活動頻頻受阻,今年不應該在拒絕台灣參加世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今(15)日即將突破200萬例,死亡人數上升至12.5萬,這場所有人類都無法逃避浩劫仍在持續,但看回台灣,昨(15)日無新增患者,今(15)日增加2名境外移入,在清明連假威脅下,本土案例沒有顯著增加,台灣仍然非常安全,陳時中呼籲,希望大家能保持高素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急診醫師搶救最大難題之一,就是無法立刻知道患者病史,許多突發狀況患者,可能身上沒有健保卡或無法言語,很難查詢用藥與影像檢查記錄,增加緊急狀態下的治療風險。衛福部健保署3月30日開放「因應天災及緊急醫療查詢作業」,急診醫師只要有患者身份證字號,就能調閱病人部分就醫記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