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男遭槓鈴壓頸腦死!4個安全健身須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遭槓鈴壓頸腦死!4個安全健身須知

近日健身房安全議題再度受到大眾關注。約2年前在國內知名連鎖健身房,一名男子健身臥推時,遭到70公斤槓鈴壓到頸部致腦死,近日健身房賠償約1300萬元後,家屬撤告和解。許多民眾因為看到此則新聞,開始擔心是否該繼續健身。 

舉重訓練受傷風險 沒有比打籃球高 
阻力訓練相對於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而言,屬於規則簡單明確、動作軌跡路徑固定、可預測高的運動,相比之下較不會有突如其來的衝撞、翻滾、落地,或被迫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動作。無論何項運動,先學習良好的動作基礎、掌控常見危險因子後再進行有計畫性的訓練,都是必要的。健身或舉重訓練受傷風險沒有比較高,且有增加肌肉預防衰弱、避免跌倒、骨質疏鬆和骨折的健康效益,若民眾因為害怕受傷,而選擇完全不運動,則健康風險可能更高。

什麼人不適合健身?
嚴格來說,並沒有完全不適合任何負重(包含自身體體重)的人,就連骨折手術過後的病人也都可以同時訓練身體其他部位、並在某個階段循序漸進訓練患肢。如果過去沒有任何規律運動習慣,且有心血管、腎臟疾病、代謝疾病(例如糖尿病)的人,如果要開始做些比較容易喘的運動,應該先取得醫師許可。若過去已經有良好規律的運動習慣,卻有些不管有無症狀的慢性病,在挑戰高強度運動的時候,也要經過醫師的許可。

阻力訓練漸進增加重量 以5%為限
阻力負荷大小應視自身情況選擇,不宜躁進,健身訓練的本意在於強身健體,不在於與他人比較。因此選擇自身合適的重量做為外在阻力來源,是相當重要的原則。一般來說,阻力訓練在漸進性增加負荷時,初學者建議先以原負荷增加5%做為增加幅度設定。例如原來的推舉重量是10公斤,不宜一下增加至20、30公斤,而是應先以10.5公斤來訓練。 

健身4點安全措施 
1.健身前,應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並在專業體適能從業人員指導下,熟悉訓練動作後,再進行較高強度的自主訓練;在挑戰自身能力極限前,建議先徵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並尋找專業教練或足夠經驗的健身夥伴陪同。

2.若沒有夥伴或教練在旁,可透過訓練器材本身的安全裝置,例如本案件所提之臥推動作,訓練前建議應先確實安裝好安全護槓,有效降低意外受傷風險。

3.若健身動作本身有因重力下落導致訓練者受傷風險、又較難使用護槓裝置時,例如啞鈴肩部推舉動作,建議需有教練或健身夥伴在旁輔助。
 
4.選擇健身房管理監控較佳的健身房,例如觀察是否有足夠的工作人員、是否有體外心律電擊器與急救設備等,避免錯失黃金救援時間。

蔡奇儒  教練 
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創辦人 
美國運動委員會(ACE)官方培訓講師 
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
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NSCA-CSCS)
美國運動醫學會 運動即良藥認證(ACSM-EIM)

林杏青  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
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
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
EIM Taiwan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

圖片來源:Photo by Bruno Bueno on Pexels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今天上午行政院召開院會,有政院官員透露,防疫三級警戒規劃將再度延長兩週至7月26日,戶外風景區、公園擬開放使用。更多管制鬆綁的相關指引,將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下午14:00召開記者會進行說明。更多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民視快新聞》。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接受專訪時語出驚人,自稱自己參與7月2日環南市場記者會,是遭到中央「設局」,到現場才發現已經擺好陣仗「請君入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8)日下午公開回應,強調指揮中心跟市府事前有達成共識,「我個人也跟市長、副市長都通過電話」、「中央跟地...

閱讀詳情 »

行政院政委唐鳳規劃武漢肺炎疫苗預約平台昨天起離島試辦,因不限戶籍居住地,全國都可登記意願,今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宣布,除了疫苗預約平台,未來民眾可利用超商機台、藥局、健保APP預約接種,涵蓋率更廣也更有效,政務委員唐鳳也表示疫苗預約系統今已正式營運,前2天登記的民眾名額也皆保留。今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三級延長、適度鬆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8)日宣布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並自7月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措施,其中飲餐內用怎麼做?食藥署長吳秀梅強調,不但「桌與桌」或「人與人」要保持1.5公尺以上的距離,一旦有員工或顧客確診,得暫停營業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