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學童暑假沉迷3C視力恐遭殃 眼科醫師提出護眼守則

學童暑假沉迷3C視力恐遭殃 眼科醫師提出護眼守則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9歲的小瑜從長假回歸校園生活後,發現上課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跡,校方健康檢查也通知有視力不良之跡象,小瑜的家人趕緊持通知單帶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在眼科部鄭涵之醫師悉心問診及檢查下,確診小瑜的近視增加了150度,推斷是因假期間沉迷3C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加上作息不正常所導致。經鄭涵之醫師予以眼藥水治療及衛教,並維持周期性追蹤檢查下,小瑜的近視度數得以控制,不再受視力受損影響,上課恢復過往專注力。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執行之「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資料顯示,小學1年級學童近視盛行率為19.8%,小學6年級學童則為70.6%。且近視50度以上的人數,每升1個年級就以10%的數值增加;另統計,有超過81%的國1學童罹患近視,到國中3年級學童近視的盛行率更高達89.3%,高中3年級,高度近視的比率高達35.7%。鄭涵之醫師表示,越早發生近視,則日後成為高度近視者的風險也越高。


近視發生的尖峰年齡為6至12歲,平均小學孩童每年約增加100至125度,國中每年約增加50至75度,到了高中逐漸平緩,每年約增加25至50度,直到20歲後眼軸生長趨於穩定。過去高度近視的定義為近視600度以上,但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此定義下修為500度以上。一旦成為高度近視族群,其併發症如:白內障、視網膜退化、視網膜剝離、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及青光眼等發生風險相對提高。


醫師表示,近視的起因先天比重佔20%,後天影響則佔80%,若長期暴露在近距離使用的環境,像是觀看手機或平板的時間過長,眼球為了適應近距離用眼產生生理變化,造成眼軸增長,近視即會發生。現今治療孩童近視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眼藥水,藥水的濃度與其效果成正比,可能有畏光或近距離用眼模糊等副作用,建議可佩戴經醫師核可的太陽眼鏡或帽子作保護;另有角膜塑型鏡片之選擇,須注意其最低年齡限制9歲,若使用期間有角膜感染發炎之情形,應立即停止配戴、前往就醫。


因應暑假,許多學童在家可能長時間觀看電視、手機或平板,鄭涵之醫師特別說明,判斷用眼對視力的傷害,須同時評估「載具大小」、「使用距離」及「時間」3因素,如手機或平板等相較小了許多的載具,眼睛就得愈靠近,傷害度即大大提升,不得不注意。鄭涵之醫師指出,護眼的關鍵最終在於戶外活動,建議每周應有14至16個小時的戶外活動(平均每日至少2小時)。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刺激眼睛分泌多巴胺,其可抑制眼軸增長的發生率,近視度數相對不易增加。另外,鄭涵之醫師也給予幾項護眼建議:


護眼守則1:遵守用眼安全距離且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


確保近距離用眼時,30鐘就要休息10分鐘,維持35到45公分之距離,且須注意四周環境的光線是否充足;每天120分鐘的戶外活動,讓紫外線刺激眼睛分泌多巴胺,達到抑制眼軸增長的效果。


護眼守則2:多攝取下列護眼營養素之食物


含有豐富維生素A的食物有蛋黃、胡蘿蔔、南瓜、綠花椰菜;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有芭樂、奇異果、柳橙、番茄;蛋黃、菠菜、玉米、地瓜葉及綠花椰菜等則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藍莓、蔓越莓、櫻桃及紅肉火龍果、紫地瓜都是很好的花青素來源。


護眼守則3:定期做視力檢查


無近視者建議每半年得檢查1次有近視者應於治療期間維持3至4個月的定期追蹤檢查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中暑急診患者創新高 國健署提供3招預防熱傷害
▸口腔癌發病到死亡時間短 中醫:早期這些徵兆應警覺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門診中常見女性朋友表示「月經常常慢來,甚至還要吃催經藥才會來,看西醫醫師檢查後說有多囊卵巢,心中頓時不知怎麼辦,也很擔心會不會影響懷孕」。多囊卵巢綜合症 不治療恐不孕安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廖殷梓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多囊卵巢綜合症」,特徵在於少或無排卵、高雄性素或胰島素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出現嚴重胸悶可別大意,恐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徵兆!日前一名63歲吳先生嚴重胸悶超過三小時,緊急就醫後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經心導管手術並放置心臟支架後,雖改善胸悶,但仍感到呼吸急促,經評估為典型心肌梗塞後心臟衰竭症狀。經討論後決定採以體外反搏治療,療程結束後也終於讓患者改善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知名藝人納豆疑似腦出血緊急送醫開刀,引發各界關注。對此,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賴軍皓醫師表示,腦出血主要是腦血管的病變或硬化造成,除了和生活習慣及天氣寒冷有關,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喝酒、肥胖及頸動脈狹窄更是八大危險因子。急性中風 只有3小時黃金搶救時間賴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新北報導】如果我確診需要入院治療或住進集中檢疫所,我的狗狗、貓皇或寵物該怎麼辦?除了託付給友人照料,新北市政府動保處也能協助「隔離共居寵物安置」。COVID-19疫情至今,新北市政府動保處協助隔離者安置共居寵物,共計安置45隻狗、23隻貓、3隻鳥、3隻鼠,有1,314人次受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