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藥物治療走向個人化 糖尿病、血友病患者擁有精彩人生

藥物治療走向個人化 糖尿病 血友病患者擁有精彩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台灣慢性病與罕病治療無論疾病意識、以及藥物治療選擇,近年都有了進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近年有不同機轉的藥物,可進行個人化治療,穩定控糖避免併發症。中華民國血液病理學會理事陳宇欽則表示,血友病的治療不同於以往以「需求性治療為主」,現今改「預防性治療」為主,這些治療模式的轉變、長效型針劑的藥物研發,可以減少血友病患的打針次數和生活的便利性。

控糖觀念降低併發症 第二型糖友死亡率下降達4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台灣糖友人數已突破220萬,代表平均每四位就有一位具有心血管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不僅罹癌機率高,容易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根據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其實不是主要死因,心臟病和腦中風為糖友死亡主因,疾病所引發的共病才是造成死亡的主因,因此積極控糖很重要。

「血糖穩定控制就能避免併發症的產生。」蔡世澤指出,過去在衛教觀念尚未普及時,糖友對於要將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的觀念很陌生,甚至不知道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近年有賴不同機轉的藥物,改善過往藥物選擇侷限的困境,醫師能依據患者個人化的因素開立處方,針對血糖較難達標的病患、或是有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病患,也可以更積極地進行控糖,將血糖穩定控制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他指出,經過多年與各界努力下,控糖觀念已顯著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糖化血色素相關檢查的比率相較於15年前成長近翻倍,從33.2%上升至71.2%。

長效性藥物+適當運動 提升血友病友健康

陳宇欽表示,台灣血友病患已達1557人,其中A型血友病人佔80~85%,B型血友病患者佔15~20%。現行治療血友病以定期注射藥品的預防性治療為主,以維持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的活性,大幅減少關節出血或腫痛,隨著長效藥物的進步,可減少針劑的施打頻率,並維持體內較高的的凝血因子濃度,為治療提供治療的新選擇和生活的便利性,同時也能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陳宇欽提到,以前許多人認為血友病病人不能運動,只能休息,強調是錯誤觀念。陳宇欽說,其實相較一般人,血友病患者更應多適當運動,因為運動能訓練肌肉,為患者帶來更好的保護。至於運動類型的選擇,可以參考專為血友病人打造的運動APP等數位衛教工具,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

醫療進展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醫師期望改變持續發生

台灣在慢性病治療與罕病治療無論是疾病意識、以及藥物治療選擇,近年來都有了進步,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因此而提升。蔡世澤表示,希望病患可以遵照醫囑、積極治療,控制好血糖才能繼續精彩人生。陳宇欽也表示,現在的治療跟過去比起有了很大的改變,已經更趨向個人化治療,病人應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管理疾病,才能讓美好的改變持續發生。

【延伸閱讀】

心律不整不用「燒」的 冷凍消融導管新選擇!

求職季到來 打造人見人愛好外型

晚期卵巢癌做基因檢測 找對藥拚存活

深耕彰化,彰基心臟外科主任陳映澄 10年用「心管」好您的健康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9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0歲男性有糖尿病史,且合併高血壓、腎功能不佳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某次因罹患流感後加上合併肺炎、敗血,導致沒有食慾,但卻仍按時服下降血糖藥,沒想到因血糖過低昏迷在家,至少12個小時後才被發現送醫,所幸經極力搶救後,幸運地救回一命,也未留下任何後遺症。 低血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造成脂肪肝原因,包括飲酒過量、體重過重、有三高病史等都恐埋下致病原因,臨床上,急性和慢性肝炎也可能會同時合併脂肪肝問題;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湯昇曄指出,但因部分患者未有明顯徵兆,因此當演變為肝硬化時,就可能會出現黃疸、食道及胃靜脈瘤出血、肝昏迷等併發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女性兩年來反覆出現發燒發冷等症狀,呼吸時還伴隨單側胸部疼痛,多次就醫看診仍無改善,直到赴醫院檢查,經切片病例報告顯示為結核菌感染合併肉芽性發炎,確診為肋膜結核造成之肋膜積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醫師林敬凱指出,這名患者經由胸部超音波導引肋膜引流檢查的細菌培養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巴金森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群聚有關。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表示,造成巴金森病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與環境等,單純強調是腸胃細菌造成的,恐有誤導民眾觀念之虞。 藥物或手術有效控制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