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藥物治療走向個人化 糖尿病、血友病患者擁有精彩人生

藥物治療走向個人化 糖尿病 血友病患者擁有精彩人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台灣慢性病與罕病治療無論疾病意識、以及藥物治療選擇,近年都有了進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近年有不同機轉的藥物,可進行個人化治療,穩定控糖避免併發症。中華民國血液病理學會理事陳宇欽則表示,血友病的治療不同於以往以「需求性治療為主」,現今改「預防性治療」為主,這些治療模式的轉變、長效型針劑的藥物研發,可以減少血友病患的打針次數和生活的便利性。

控糖觀念降低併發症 第二型糖友死亡率下降達4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台灣糖友人數已突破220萬,代表平均每四位就有一位具有心血管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不僅罹癌機率高,容易引起各種心血管疾病。根據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其實不是主要死因,心臟病和腦中風為糖友死亡主因,疾病所引發的共病才是造成死亡的主因,因此積極控糖很重要。

「血糖穩定控制就能避免併發症的產生。」蔡世澤指出,過去在衛教觀念尚未普及時,糖友對於要將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的觀念很陌生,甚至不知道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近年有賴不同機轉的藥物,改善過往藥物選擇侷限的困境,醫師能依據患者個人化的因素開立處方,針對血糖較難達標的病患、或是有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病患,也可以更積極地進行控糖,將血糖穩定控制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他指出,經過多年與各界努力下,控糖觀念已顯著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糖化血色素相關檢查的比率相較於15年前成長近翻倍,從33.2%上升至71.2%。

長效性藥物+適當運動 提升血友病友健康

陳宇欽表示,台灣血友病患已達1557人,其中A型血友病人佔80~85%,B型血友病患者佔15~20%。現行治療血友病以定期注射藥品的預防性治療為主,以維持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的活性,大幅減少關節出血或腫痛,隨著長效藥物的進步,可減少針劑的施打頻率,並維持體內較高的的凝血因子濃度,為治療提供治療的新選擇和生活的便利性,同時也能降低照護者的負擔。

陳宇欽提到,以前許多人認為血友病病人不能運動,只能休息,強調是錯誤觀念。陳宇欽說,其實相較一般人,血友病患者更應多適當運動,因為運動能訓練肌肉,為患者帶來更好的保護。至於運動類型的選擇,可以參考專為血友病人打造的運動APP等數位衛教工具,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

醫療進展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醫師期望改變持續發生

台灣在慢性病治療與罕病治療無論是疾病意識、以及藥物治療選擇,近年來都有了進步,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因此而提升。蔡世澤表示,希望病患可以遵照醫囑、積極治療,控制好血糖才能繼續精彩人生。陳宇欽也表示,現在的治療跟過去比起有了很大的改變,已經更趨向個人化治療,病人應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管理疾病,才能讓美好的改變持續發生。

【延伸閱讀】

心律不整不用「燒」的 冷凍消融導管新選擇!

求職季到來 打造人見人愛好外型

晚期卵巢癌做基因檢測 找對藥拚存活

深耕彰化,彰基心臟外科主任陳映澄 10年用「心管」好您的健康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9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自購新冠疫苗逐批少量到貨,加上美日捐贈近500萬劑,指揮中心預計本(7)月施打對象將開放至第9、10類,分別為65至74歲長者(240.8萬人)、19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387.5萬人),至於第11類為50至64歲以上成人(5...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健身熱潮風靡全球,不少年輕人為了體態健美,常在做完重訓後,立馬喝下一杯乳清蛋白!這類高蛋白飲品,許多人會透過海外網購。食藥署提醒,若沒有留意相關規定,可能產生通關問題,甚至衍生食安疑慮。網購食品 超過規範需申報當民眾自國外網購及攜入供個人自用的食品及相關產品,若價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7)日自購62.2萬劑牛津AZ疫苗,由泰國廠生產輸出,受到外界質疑,泰國廠牛津AZ疫苗未列WHO緊急授權名單,今(8)日衛福部食藥署強調,日前已收到技術性文件,確認泰國廠疫苗,與義大利、韓國、德國、日本廠品質相同。 食藥署藥品組專委藥品組林意筑表示,泰國廠牛津AZ...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下周7月12日是否宣布「降級」或「微解封」,全國人民注目,今(8)日上午行政院聽取衛福部報告,衛福部建議維持全國3級警戒但可以針對民生產業,訂定防疫原則,漸進式鬆綁維持民眾生計,降低相關衝擊。 行政院表示,院長蘇貞昌今日在行政院會聽取衛福部「COVID-19疫情現況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