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疔子VS痘痘差在哪?皮膚科醫師:這些人容易疔子上身

日前有女網友在網路社群上PO出自己男友太陽穴長「疔子」,留下宛如彈孔般傷口的恐怖照片,引起網友熱議,直呼實在太可怕了。什麼是「疔子」,和痘痘有何不同?又有哪些人是高好發族群呢?若疔子不幸上身,又該怎麼辦?就讓我們聽專業皮膚科醫師怎麼說!

疔子VS痘痘差在哪?皮膚科醫師:這些人容易疔子上身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疔子又可以稱作「癤子」、「癰」,指的是一種皮膚毛囊感染、發炎的問題。

疔子VS痘痘差在哪?原來都是毛囊炎

究竟什麼是「疔子」,又是怎麼產生的呢?疔子和青春痘差在哪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疔子又可以稱作「癤子」、「癰」,指的是一種皮膚毛囊感染、發炎的問題。其主要成因為皮表傷口、毛孔不慎感染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所引起,因此只要是人體皮膚有毛孔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

至於疔子和痘痘有何不同,民眾該如何區分?趙昭明醫師解釋,雖然痘痘也是一種毛囊發炎的現象,但其所感染的菌種卻和疔子大不相同。一般來說,青春痘主要是因為感染痤瘡桿菌所引起,和疔子所感染的細菌相比,其發炎症狀大多不會這麼嚴重。

疔子VS痘痘差在哪?皮膚科醫師:這些人容易疔子上身

青春痘主要是因為感染痤瘡桿菌所引起,和疔子所感染的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相比,其發炎症狀大多不會這麼嚴重。

拒絕疔子上身,這些族群要當心,日常生活注意這些事助預防

外界不禁好奇,預防疔子上身,到底該怎麼做?哪些人又要特別注意防範呢?趙昭明醫師指出,由於疔子的成因主要與細菌感染、免疫力又無法即時發揮功能,抵禦病菌入侵有關。故本身有糖尿病、免疫疾病、肝腎功能不佳者,更要特別當心。

疔子VS痘痘差在哪?皮膚科醫師:這些人容易疔子上身

網路上熱議的疔子案例,該名患者之所以會因為長疔子,造成這麼大,且深如彈痕般的傷口。這主要與患者患部遭細菌腐蝕至深層組織,也就是細菌侵犯皮膚的皮下脂肪、肌肉層有關。

此外,避免皮膚長疔子,平時更要注重個人衛生、做好日常清潔保養。同時,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維持免疫機能正常運作,更是重要。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熬夜,以免會干擾荷爾蒙、內分泌平衡,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養成良好的清潔習慣,不讓肌膚處於悶熱、不透氣的狀態,都有助預防疔子、痘痘等毛囊炎問題找上門。

避免病症惡化!醫師提醒,皮膚紅腫、熱痛持續3天未改善速就醫

至於,近幾日網路上熱議的疔子案例,該名患者之所以會因為長疔子,造成這麼大且深如彈痕般的傷口,趙昭明醫師解釋,這主要與患者患部遭細菌腐蝕至深層組織,也就是細菌侵犯皮膚的皮下脂肪、肌肉層有關。但還好根據網友自述,患者就醫即時,沒有進一步造成壞死性筋膜炎,或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

為避免症狀因延誤就醫而惡化,趙昭明醫師也再次提醒,一旦民眾發現自己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等疑似發炎症狀,且持續3天未見改善(消退),就建議應儘速就醫,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釐清原因,依據病況給予相關藥物治療,較有保障。

經過診斷確診為疔子,更要按照醫囑正確服用、塗抹抗生素藥物,同時避免爛擠、爛壓,甚至觸碰患處,才不會增加傷口感染風險。一般來說,只要規律用藥10天~2週左右,症狀皆能獲得控制,患者務必要有耐心。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2/749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色黴素可作為初期診斷或治療之用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所長侯明宏及其研究團隊,長年致力於X染色體脆折症之相關基因結構的分析和研究,近期,侯明宏團隊與奇美醫學中心分子病理科主任曾慶誠醫師合作,發現一種古老抗腫瘤藥物,稱為色黴素(Chromomycin A3)的抗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生,我植牙後一直深受其擾,牙肉腫痛流血不說,甚至常發出臭味,您可以救救我的牙齒嗎? 」40歲的陳小姐第一次來奇美醫學中心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官語晨門診看診時這樣訴求。牙根萎縮裸露 張開笑有陰影陳小姐於十年前至診所接受上顎前牙區植入三支人工牙根,但從假牙完成後,陸續一直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肺癌新國病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診斷更精準60歲的唐太太,最近因為乾咳及肩膀痠痛到醫院就診,經骨科醫師檢查後,在肩部X光片上發現骨頭有異樣,經骨頭切片後,懷疑是肺腺癌骨頭轉移。然而,在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中卻僅看到右下肺葉約2公分腫塊,並沒有很明顯淋巴腫大。後來,唐太太接受安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注意! 新增登革熱境外移入死亡案例疾病管制署日前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登革熱死亡確定病例,個案為北部30餘歲女性,8月底曾至越南旅遊,9月初因陸續出現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後眼窩痛等症狀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為登革熱。北部也發生1起本土登革熱群聚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