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升溫不用怕 WHO提出「非藥物介入措施」應對

疫情升溫不用怕 WHO提出「非藥物介入措施」應對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外電報導】全球疫情確診數於2022年新年的第一週急遽上升,而台灣近來也傳出零星個案,在此情況下,除了新冠肺炎疫苗與醫療協助之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提高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可分成個人保護、環境保護、社交距離、旅遊相關措施,對人民來說是最易觸及、易達成之保護方式。適用在任何傳染病或其變種病毒株,甚至當醫用疫苗追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時,研究數據顯示,NPIs仍能有效降低傳染病在社區中蔓延及改善確診數日創新高的情形。

一、個人保護措施

(1) 手部衛生:勤洗手,無論是使用肥皂、清水或酒精性清潔用品,都能協助減少病原體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2) 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或擤鼻涕時,使用可拋棄式紙巾遮掩口鼻,減少病原體藉由呼吸道內飛沫傳播。

(3) 口罩、面罩:不是只有已確診或出現相關症狀的個案需要,無感染徵兆的人也要戴口罩,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二、環境保護措施

(1)物品表面清潔:常用的物品表面要規律清潔有助於減少病原體傳播。

(2)其他

三、社交距離措施

(1)接觸者追蹤:匡列可能與確診案例接觸過的個案並要求其進行隔離。

(2)出現相關症狀者自我隔離:在規範時間內限制有症狀者的移動,無論是在家或在特殊場合,及其日常用品都要跟他人隔開。

(3)暴露於感染風險者進行隔離:不論是曾接觸確診案例、疑似案例,或是短時間內曾前往高度感染區域者,皆進行規範時間內隔離。

(4)校園暫時關閉:當觀察到病毒已在社區或校園內擴散時,可讓校園暫時關閉,或可做為提早規劃,在疫情開始急速蔓延之前先行進行。

(5)工作場域關閉:當觀察到病毒已在工作場域內擴散,關閉相關工作場域,或可做為提早規劃,在疫情開始急速蔓延之前先行進行。

(6)工作場域防疫措施:減少同僚之間面對面互動需求及時間長度。

(7)避免群聚:包含大型會議、演講、宗教活動、國家或國際間大型活動。

四、旅遊相關措施

(1)旅遊建議:遵循各國政府宣告,兼顧合法性及經濟考量之官方建議。

(2)出入境篩檢:對旅客進行全面篩檢,避免其自他國帶入,或自本國帶出病原體,進而減少病毒在國際間蔓延。

(3)國家內旅遊限制:藉由限制國家內之旅遊來預防或限制病毒傳播。

(4)關閉邊境:限制前往高度感染區域旅遊或自高度感染區域來的旅客,防止病毒擴散。

防疫戰績需靠個人努力 加上政策適時規範

WHO提出之NPIs列表中,雖有部分需經政府依各國情形判斷,但民眾仍可以針對個人可達成的事項,包含個人保護及環境保護等進行自我管理,增加抗疫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能同時保護周遭家人、親友。

資料來源:

《WHO》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29439/WHO-WHE-IHM-GIP-2019.1-eng.pdf?sequence=1&isAllowed=y

【延伸閱讀】

防疫旅館傳群聚!專家:快篩選擇應掌握「2時機」、「3原則」安心過好節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數逼近三億 專家指出歐美淪陷主因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47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季節交替之時,除了空氣中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容易導致鼻過敏患者症狀加劇,就連吃的東西也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寒涼性食材,過敏體質更是碰不得。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到,誘發鼻過敏的原因很多,一旦發作起來,患者苦不堪言,多數時候無法得知確切過敏源,因此如能事先避開常見誘發過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注意過你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嗎?小心手機成癮!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發現,1/4年輕人使用手機不當,且可能與焦慮等心理問題有關。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研究院Nicola Kalk博士強調,這類不當使用稱為「成癮」仍言之過早,但呼籲父母注意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早知道生病的話,我就不要結婚了!」乳房不僅為哺育孩子的工具,也是女性的重要性徵。一名28歲的職業婦女,在蜜月前夕發現乳房有腫塊,才剛新婚的她害怕拖累丈夫,趕緊就醫切片檢查,不料確診為乳癌第二期,讓她感到絕望不已。由於她未來仍有懷孕計畫,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手術前輔助化學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天氣逐漸轉涼,周遭的咳嗽聲此起彼落,不少民眾紛紛至診間報到;然而,如果咳嗽一直沒有好,小心可能是「菜瓜布肺」在作怪!根據一項全台對症就醫行為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者即使咳嗽、喘不過氣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仍認為是一般感冒,進而忽略其他肺部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後背下肺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