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情宅在家半年「全身無力不能跳」 她才40歲竟已經肌少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門診一名40多歲女性,近來出現全身無力以及體重減輕的症狀,有點擔心的她,主動求醫,醫師詳細問診與檢查才發現,原來過去半年以來,女子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不但三餐沒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進一步量測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全都符合肌少症的標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女子聽到自己是肌少症也很驚訝,但若出現「全身無力不能跳」的症狀,的確得小心肌少症已悄悄上身。

國內門診觀察發現,現代人活動量越來越少,加上飲食精緻化或是因年紀增長退化而飲食不均衡的情況時有所聞。醫師警告光是「缺少活動」加上「營養不均」這兩大要素,就可能造成肌少症的發生。

什麼是肌少症?顏正中表示,指的就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一旦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小心。

顏正中指出,臨床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是BIA生物電阻抗分析去檢查身體肌肉量,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

在家也可以用2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是否疑似肌少症。顏正中建議,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

顏正中強調,如果這2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作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營養改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另外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改善方面,須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醫界翻轉概念!安寧療護非「送終」 即早啟動晚期癌病人能活更久

抗癌突破!國衛院找到人體「鬼滅基因」 能抑制預防攝護腺癌轉移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梅香四溢 一項研究初步表明,患有抑鬱症的年輕人可以通過食用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飲食來減輕抑鬱的症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健康的飲食可以作為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事實上,根據10月9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新研究,科學家們仍然不能確定吃水果和蔬菜是否比治療抑鬱症的“安慰劑”...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了年紀,一樣有必要接受牙齒矯正。65歲的林太太因為長期缺牙,加上牙周病,已經有多顆牙齒歪倒傾斜、牙齒位移,齒列上還有大大小小多處縫隙,掛了號想要做活動假牙,但一聽到醫師建議必須先接受齒顎矯正跟牙周病治療,直覺反應「都那麼老了,還做...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了年紀,最怕肌少症來搗蛋,因為肌肉不足造成四肢無力,嚴重者甚至可能惡化為衰弱症、提升跌倒機率,甚至失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肌少症危險群?量量小腿圍可知一二,根據更新的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逾50歲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