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延燒!恐過半民眾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專家教5招調解

疫情延燒!恐過半民眾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專家教5招調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從兩週、四週延長到六週,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疫情尚未緩解,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地增加,除加強防疫也要預防可能衍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 年輕人與婦女是主要族群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2021年3月發布的調查發現,美國成人因新冠病毒引發的擔憂和壓力而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從2020年3月初期的32%,經過短短四個月增加至53%(同年7月),其中遭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是年輕人與婦女。

台灣老人比國外關注疫情 規律生活避免焦慮

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的心理健康與自殺問題都可能產生惡化,不過,與國外不同的是台灣的老人家也很關注疫情變化,緊張型的年長者就會變得更加焦慮、擔憂自己被感染,進而出現失眠、心理健康問題,建議疫情期間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不要整天看媒體報導,可將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做平常沒時間做的事情,增加身體活動量幫助夜晚容易入睡,同時可透過視訊、電話維持人際互動,補充營養素,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酒精。

此外,本身有焦慮、憂鬱、躁鬱或失眠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疫情期間更要維持穩定的服藥習慣,因疫情承受更多負擔的照顧者,若發現自己產生恐慌、焦慮、吃不下等不良的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應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

尋求內心平靜 5招維持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明,在外界紛擾不安的時候,正是向內尋求平靜的重要時刻,建議可透過五個方式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心:

一、減少新聞訊息:可將一再看新聞的時間拿來追劇、看娛樂性節目。

二、專注可控事物:可從事過去沒時間做的事,像是學習新料理、整理環境、與老友或長輩電話或視訊聯絡,藉此將注意力從負面、焦慮的事物轉移。

三、寫日記/列點:試著列出感激的人、想採買的物品,透過寫日記或表列方式釐清內心想法。

四、維持生活動能:定期與孩子或另一伴從事居家可進行的運動,像是電視前做操、立定跑步,並記下自己運動的時間。

五、檢視自我情緒:可透過憂鬱檢測APP覺察自身情緒狀態是否有別於以往,例如容易無故發怒、飆罵孩子或是鬱悶不想說話。

【延伸閱讀】

晚期腸癌治療新選擇:生物相似性藥

產婦生產遇疫情 醫:入院多重檢測不心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糖尿病病友多需要控制飲食,以免血糖暴起暴落。李婉萍營養師建議,若稍微改變吃飯順序,血糖較能維持平穩。 不只如此,有些食材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好處。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山藥、苦瓜,像糙米、菇類、芭樂等食物,適量攝取,也都有助血糖穩定。   資料來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1個月大女嬰,日前突然全臉發黑,出現發燒、嘔吐,家長帶至醫院急診,經細菌培養檢測確診為百日咳。治療期間,女嬰須靠呼吸器維持呼吸,還一度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所幸,經過40天治療,終於康復出院。兄母染百日咳 傳染給新生兒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一般兒科、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高齡91歲的王伯伯,長期臥床造成習慣性便秘,必須灌腸才解便,但因糖尿病導致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合併敗血症;經由護理師林瑞萍,每天積極幫忙清創,長達3個月的時間,傷口奇蹟似的開始癒合,家屬直呼:「宛如來了一位小菩薩。」 白衣天使的照護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護理師林瑞萍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