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提高孩童數位設備使用率 家長這樣做化阻力為助力

疫情提高孩童數位設備使用率 家長這樣做化阻力為助力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家中學習和工作讓父母和孩子更普遍地使用數位工具,但對數位媒體的依賴衍生成新的困擾,成人擔心數位設備的不當使用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與心理健康。


澳洲研究發現83%家長認為 數位設備造成孩子分心


根據2021年4月來自《在數位中長大》的研究指出,超過9成的父母認為數位媒體和科技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83%的人認為他們的孩子因為數位設備而分心。


該研究是由澳洲研究者進行,邀請澳洲各地將近2,500位父母、祖父母以及照顧者進行調查,以瞭解5至17歲的5,000名孩子在疫情期間數位設備的使用狀況。研究結果顯示,超過8成的孩子擁有1項螢幕數位設備。平均來說,每個孩子擁有3項以上的數位設備,其中只有46%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孩子可以1天不使用數位設備。


年輕孩子的學習表現與他們多常抱著數位設備入睡有關。總是允許孩子在床上使用數位設備的家庭,其中有將近6成的孩子學校課業受影響。多數父母使用數位設備來陪伴孩子,超過一半的父母主要用來娛樂他們的孩子,只有2成的父母用來幫助孩子學習;72%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數位使用習慣影響了孩子。


研究中也發現正面的影響,許多父母相信數位設備和科技有助於孩子的數學、閱讀能力、社交技巧和友誼;9成的父母覺得數位科技讓家人和朋友之間的聯絡變得更容易。


數位設備影響孩童 尤以「睡眠」與「人際互動」最顯著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表示,現在的孩子從小接觸數位設備,最顯著的影響其是「睡眠」與「人際互動」。螢幕數位設備產生的光容易刺激孩子的感官、所接受的內容也會造成情緒波動而影響睡眠;沒有控管的網路世界,孩子使用網路可能接收到不當的資訊、或遭遇網路霸凌。數位設備也會帶來健康的危害,像是影響孩子睡眠、運動,造成肥胖和情緒等問題;再者網路互動中的誘拐謾罵所造成的傷害,更難以防範。


建議父母可以從「覺察」做起,瞭解數位設備對孩子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孩子一起認識新媒體,約定使用的時間與規範,提升他們的「網路素養」,讓孩子知道如何安全地悠遊在網路世界,有主控網路的自主權,才能防範數位設備對孩子帶來的身心危害。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提醒,數位設備與我們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若我們頻繁的使用卻又不斷強調它的負面影響,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衝突與愧疚感,建議父母不需過度擔心它的缺點,反倒可多善用它所帶來的好處。除了休閒娛樂,如何積極地透過數位設備來幫助孩子學習、閱讀與社交,藉由智慧功能記錄孩子的情緒狀態、運動頻率與健康狀況,父母可先調整心態,檢視自身使用這些數位設備做什麼,才能與孩子討論如何掌握與分配使用的方式與時間。


更多NOW健康報導
▸血脂超標很傷腎! 高血脂讓腎功能惡化恐增加死亡風險
▸游泳後鼻子好癢! 10歲孩童鼻內竟有1條3公分黑水蛭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統計發現,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7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其中死於肺阻塞者占比超過8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患者如未規律用藥,或未正確使用吸入器裝置,恐增加急性惡化風險,提高死亡機率。   王伯伯年65歲,菸齡長達30年,可說是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臺灣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於醫療智慧物流案例,已於臺中榮民總醫院驗證成功。本次驗證場域以手術室相關物流為主,歷經超過一年努力,完成「訂單及交貨結算快速準確」、「供應鏈即時資訊」、「建立醫療器材追蹤追溯機制」、「確保運送品質」等應用,達到「訂購」、「生產」、「運送」、「交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63歲寶媽日前在臉書貼文,表示自己罹患肺腺癌初期,聖誕節當天入院開刀,手術順利,已回家休養。她大方公布病史,早在2004年確診甲狀腺癌,2016年又在淋巴結上發現2顆腫瘤,這次則是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小腫瘤,切片報告證實為早期肺腺癌。   多年來,肺癌始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好不容易連續熬夜把企劃案趕出來,或期末考結束,心中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才想要好好放鬆身心的隔天,嘴巴突然冒出大洞,痛到不能忍受,連講話都很困難。其實嘴巴破洞就是免疫力不足,口腔病毒趁機攻擊所導致,如果想要快點好,除了恢復正常作息與飲食外,盡快就醫用藥也可舒緩症狀。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