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期間窩居家中 過動兒恐症狀惡化

疫情期間窩居家中 過動兒恐症狀惡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蘊晨報導】新冠疫情自三級警戒以來,全國各級學校改採在家線上課程,之後接著放暑假,家長們因擔心染疫風險,這段期間很少帶小朋友出門,更有些家中有ADHD小孩的家長會暫停帶小朋友到醫院回診。對此,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長期待在家以及無法按時就醫的情況下,ADHD的個案生氣的頻率增加、注意力問題惡化,另外也較無法維持生活常規,提醒家長儘可能持續追蹤治療。

「ADHD」是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之一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最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之一,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ADHD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孩童的學業發展、人際互動,另外也可能會影響家庭親子互動以及人格發展。因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僅對於個案自身、家庭、社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小哲在小學三年級時,因為常常靜不下來,不時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影響同學聽課,導致同學與自己上課無法專心;下課時跟同學說話聊天也頻頻打斷他人或插話。老師長期觀察下後,建議父母帶小哲前往兒童心智科就診,經評估後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建議藥物治療。

在此之前,小哲除了過動及注意力問題,也常缺乏耐心,容易生氣甚至動手,因此引起同學反感。長期下來被同學孤立,使小哲用更激進的方式企圖引起同學注意,卻卻是被排擠的更加嚴重……

梁歆宜醫師指出,造成ADHD的原因目前雖然沒有定論,但研究發現主要的問題是來自腦部前額葉皮質下迴路的功能異常,造成患者出現不專心、衝動、過動、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以及組織計畫的能力不佳等問題。


疫情期間窩居家中 過動兒恐症狀惡化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

疫情封閉在家 過動症狀恐惡化

根據國外研究,在新冠疫情期間,約有四成ADHD的青少年覺得孤獨寂寞,兩成個案覺得無聊、憂鬱、缺乏動機。ADHD的青少年比正常組更晚睡也更晚起來,很容易自成生活作息不正常,並間接影響遠距學習之成效和家庭互動。研究也顯示,ADHD成年人得到COVID-19的風險較高,且因COVID-19的住院率也較高。不過,ADHD個案在疫情期間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得到COVID-19的風險則跟正常組則是相同。

梁歆宜醫師強調,依據醫囑要長期服藥患者在疫情期間仍建議持續服藥,不宜自行停藥或採用非醫事人員指示藥物。

針對ADHD患者 持續用藥是上策

有關ADHD的診斷及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是需要經由醫療完整評估。除了臨床的評估,及必要的生理心理檢查,也需要向父母、老師搜集孩子在家在學校的各種狀況。

梁歆宜醫師指出ADHD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親職教育、行為治療或學校輔導教學等多元方式的效果最為顯著。目前國外及臺灣研究均證明,藥物治療是針對ADHD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新一代長效藥物結合速效與緩釋的特色,可幫助ADHD個案提升並維持注意力,降低衝動及過動。選擇符合學童需求的藥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療效不彰使得治療中斷。藥物治療不僅改善ADHD的核心症狀,同時也可改善其他相關問題,如:情緒調節困難、人際互動問題、反抗性對立性行為障礙等。父母應與醫生充分討論個案合適的藥物治療並遵行醫囑,再配合親職教育或學校的輔導教學,以降低ADHD症狀對個案的影響,穩定行為與情緒,養成良好生活和學習能力,增進社交技巧和人際關係,並提升個案的自信與自尊。

【延伸閱讀】

Delta變種病毒肆虐 菲律賓病例持續攀升

居家上班身心症大爆發 醫師教四招紓壓技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0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時代,「咳嗽」成了人與人之間極為敏感的動作,再細微的聲音都會讓人繃緊神經。搭乘高鐵聽到隔壁座位的先生咳個幾聲,下意識會挪動身體保持社交距離;當自己是咳嗽的主角時,總強行鎖住喉嚨肌肉不敢出聲擔心鄰人異樣眼光,卻總在某一瞬間失守,以連續咳嗽聲聚集眾人驚恐的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抗生素是用於消滅或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對於非細菌所造成的疾病是起不了作用的。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鍾嚴毅藥師解釋,抗生素不是消炎藥!抗生素對細菌感染的病症具有療效,而消炎藥則主要是鎮痛、解熱或消除症。當身體出現發的現象時,若由細菌所引起,除消炎劑治療症狀外,亦須以抗生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0歲陳阿嬤本身就有雙側扁平足問題,但長期下來也相安無事,即使有症狀也不嚴重。未料在一次車禍中傷到右足部,自此以後疼痛加劇無法緩解,導致無法行走,只好以輪椅代步,因疼痛關係甚至還影響到睡眠,止痛藥和注射治療都嘗試過但仍舊無法解決疼痛問題,直到就醫接受足踝關節融合手術,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的小珍(化名)目前從事金融業,平常需要大量處理電腦文書工作,一年多前在打字時,發現手指關節莫名疼痛,早上起床關節開始僵硬,後來連開門鎖、扭毛巾及騎機車催油門等日常動作也愈來愈困難,經老公陪同就醫檢查,竟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目前處於備孕階段,擔心藥物會影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