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因擔心染疫,40歲高血壓王姓患者日前至某大型醫院回診時,穿戴全套防護措施,持健保卡,正排隊等候入院時,突然嚴重心悸、腳抖、胸悶,自覺快要無法呼吸,家人擬就近陪同至急診,他卻大喊「那裡風險更高」,只好搭計程車,儘速返家。


經家人勸說後,王先生至精神科門診就醫,經評估為「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再畏懼至大醫院就醫,規律回診,服用高血壓藥物。


預期性焦慮症與公共安全有關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無法控制悲觀意念,進而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四肢顫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表示,今年5月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少醫院淪陷,發生院內感染,有些人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經過醫院。即使罹病也強忍著不敢就醫,部分民眾過度擔心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精神科門診相關就醫患者比平常多上2成。預期性焦慮症常與重大時事、公安事件連結在一起,例如,太魯閣號出軌,死傷慘重,或是之前華航空難,部分民眾因此不敢搭車、搭機,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就醫。


失眠民眾為典型預期性焦慮症患者,越擔心睡不著,就越難以入眠,進而產生焦慮,有人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當然又整晚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3身3式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如何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醫師提出「3身3式」技巧,3身為起身、淨身、養身。「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3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為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如果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透過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不適症狀。另建議患者家屬親友應有同理心,給予支持,陪同患者參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居家3C用眼超過10小時是你嗎? 小心成白內障受災戶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如何減肥?如何才能不讓脂肪上身,節食減肥太艱難,減肥藥太傷身。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有氧運動,如果實在做不到,最低限度就是飯後不要再坐著。 愛美的你不想長出比現在多的脂肪肉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飯前喝杯茶,飯後動一動。飯前一杯茶可以增加飽腹感,可以不用在吃飯的時候進行有效的節制,但是絕對不是節食。飯後動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台灣近視率締造另類世界第一,不少人一方面想以手術擺脫戴眼鏡的命運、另一方面又害怕手術所帶來的疼痛與不適。究竟,以手術矯正視力安全嗎?術後的預後期又是多久呢?請專家來解惑。 不少近視族對於手術的認知不足,迷思與謠言滿天飛,讓近視族裹足不前,不知是該手術還是接受與眼鏡為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20多歲的女學生小華,早上經常爬不起來,上課遲到已成為家常便飯。這天早上,在家人完全無法叫醒的情況下,被緊急送到醫院急診,發現是因血糖過低而導致意識昏迷。醫師警覺性地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再加上抽血檢測Chromogranin A(CgA),發現原來小華的胰臟尾端,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正值夏秋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冷暖不定,生活作息稍有不慎,就易受到傷風感冒。一旦感冒,許多人考慮到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不少,因而會選擇以中醫治療;中醫師李深浦表示,治療傷風感冒就是要「氣順」,只要氣順,傷風感冒就可痊癒。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地球萬物生生不息,宇宙有五行,人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