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因擔心染疫,40歲高血壓王姓患者日前至某大型醫院回診時,穿戴全套防護措施,持健保卡,正排隊等候入院時,突然嚴重心悸、腳抖、胸悶,自覺快要無法呼吸,家人擬就近陪同至急診,他卻大喊「那裡風險更高」,只好搭計程車,儘速返家。


經家人勸說後,王先生至精神科門診就醫,經評估為「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再畏懼至大醫院就醫,規律回診,服用高血壓藥物。


預期性焦慮症與公共安全有關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無法控制悲觀意念,進而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四肢顫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表示,今年5月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少醫院淪陷,發生院內感染,有些人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經過醫院。即使罹病也強忍著不敢就醫,部分民眾過度擔心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精神科門診相關就醫患者比平常多上2成。預期性焦慮症常與重大時事、公安事件連結在一起,例如,太魯閣號出軌,死傷慘重,或是之前華航空難,部分民眾因此不敢搭車、搭機,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就醫。


失眠民眾為典型預期性焦慮症患者,越擔心睡不著,就越難以入眠,進而產生焦慮,有人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當然又整晚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3身3式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如何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醫師提出「3身3式」技巧,3身為起身、淨身、養身。「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3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為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如果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透過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不適症狀。另建議患者家屬親友應有同理心,給予支持,陪同患者參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居家3C用眼超過10小時是你嗎? 小心成白內障受災戶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爆米花不再只是看電影的零嘴了!美國有研究指出,原味爆米花不只具有「抗老作用」,其抗氧化劑甚至比蔬果多出了兩倍。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爆米花內不含維生素,因此無法完全取代蔬果。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賓州斯克蘭頓大學研究團隊指出,爆米花的抗氧化劑之所以會高於蔬果是因為該成分中僅有百分之四是水,而蔬果...

閱讀詳情 »

  網路流傳著「空腹吃水果」的訊息,內容大致說:水果的消化速度最快,假如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食物會在胃裡腐敗,造成脹氣等消化不良的現象。他們舉例說,假如先吃麵包,再吃水果。因為水果的消化速度最快,本來水果要通過胃進入小腸,但是被食物(例如麵包)擋住了。在此同時,胃裏的食物在發酵、變酸。水...

閱讀詳情 »

媽媽的健康,你注意到了嗎?根據一項調查,未來50歲以上的女性約1/3有骨質脆弱、發生骨折的危險,醫界呼籲女性及早補充鈣質並加強運動,才能避免骨鬆的威脅。維生素D攝取不足,面臨骨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舉辦婦女骨鬆衛教講座,學會理事長陳芳萍引用「2013亞太地區調查:骨質疏鬆症的流行病學、費用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現代人愈來愈晚婚,加上龐大的工作壓力,不少夫妻想生卻生不出孩子。根據統計,約有5-10%的不孕女性起因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醫師建議,對此類女性而言,想要懷孕生子,就得先解決排卵不正常的問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內分泌疾病,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明,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