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連環爆超焦慮 諮商心理師呼籲這樣做

疫情連環爆超焦慮 諮商心理師呼籲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日疫情升級,雙北市已進入社區第三級警戒,甚至公布停課到5/28的消息,其他縣市也陸續傳出確診個案,民眾焦慮不安,即使不外出,多數人還是得正常上下班與人群接觸。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指出,焦慮的情緒源自於自身無法控制的事情,面對當前的動盪感到焦慮不安是非常正常的,且適度的焦慮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但過度的焦慮反而會影響身心健康與免疫力。

但若在焦慮的當下,專注於自己可掌握的事物,如落實戴口罩、洗手、不出門,並嘗試放下不能掌握的因素,如關注每日確診數字,就能讓自身在疫情當中找到控制感,保有正向的能量,並與親朋好友互相支持,一起平安度過疫情。

勿搶購物資、囤貨 規劃採買清單

而在指揮中心發布疫情升級後,不少民眾進超市搶購民生物資,大排長龍。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陳劭旻表示,防疫政策的出入限制首當其衝就是民生需求,民眾不妨認真檢視自己家中的糧食與民生物資存量是否足夠,或進一步依據習慣與當週外出行程,核對家中資源並列舉購買清單,以理性規劃取代焦慮性囤貨,進行真正必要的採買,也可避免非必要的人潮群聚。

勿轉傳社群內真假難辨訊息 以指揮中心訊息為準

諮商全聯會秘書長林上能指出,2020年有許多國外研究提到疫情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產生焦慮、驚慌、無助等情緒,影響睡眠、食慾及身體不適,甚至是更多的菸酒需求,降低疫情中的生活品質及免疫力。民眾可以適度瞭解疫情變化,但避免接收過多的報導,也不轉傳社群中真假難辨的訊息,以指揮中心訊息為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渲染。

勿過度關注新聞 找回嗜好、運動習慣

疫情升溫的「不可控感」常是民眾產生焦慮甚至無助感的關鍵。除了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外出之外,也可試著將自己的關注焦點從對外界與他人的猜測,回到自己的身心關照上。例如:在家防疫期間,做些平常因忙碌而沒有做的事、從事自己的興趣嗜好與維持居家運動的習慣,讓自己即使待在家中也能夠同步維持身心健康。如此在混亂之中也能感受到控制感,更有能量一起面對疫情的變化。

【延伸閱讀】

過半糖尿病患者未察覺腎臟已病變 應及早介入管理預防洗腎

飲食、作息、情緒莫名不對勁? 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0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日各界熱烈討論該如何接種疫苗,提升疫苗覆蓋率以及該不該提前施打追加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邀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黃玉成分析疫苗接種的副作用。 黃玉成針對各疫苗的施打規則分析其副作用。從所有疫苗的觀察來看,可得出大略的結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宣布新增14例境外移入,為9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其中11例突破性感染。以來自美國者為最多,多達5例;另有越南3例,其餘為義大利、印尼、波蘭、英國、柬埔寨等。同時今日定序出7例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對此,醫療應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來入境歐盟國家將更加快速!歐盟從今(22)日起承認數位通行護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在今(22)日表示台灣版數位疫苗證明預計下周推出,同時開放民眾申請,出國民眾可出示手機畫面來通關。 歐盟經貿辦事處在FB上發表聲明指出,歐盟執委會承認台灣核發的 「COVID-19...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1名60多歲男性,因排尿不適就醫,經治療康復後,仍覺得有疼痛感且位置不定,轉診精神科。自述整日疼痛苦不堪言、痛不欲生,十分難受,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沒改善,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念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分析個案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