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連環爆超焦慮 諮商心理師呼籲這樣做

疫情連環爆超焦慮 諮商心理師呼籲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日疫情升級,雙北市已進入社區第三級警戒,甚至公布停課到5/28的消息,其他縣市也陸續傳出確診個案,民眾焦慮不安,即使不外出,多數人還是得正常上下班與人群接觸。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指出,焦慮的情緒源自於自身無法控制的事情,面對當前的動盪感到焦慮不安是非常正常的,且適度的焦慮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但過度的焦慮反而會影響身心健康與免疫力。

但若在焦慮的當下,專注於自己可掌握的事物,如落實戴口罩、洗手、不出門,並嘗試放下不能掌握的因素,如關注每日確診數字,就能讓自身在疫情當中找到控制感,保有正向的能量,並與親朋好友互相支持,一起平安度過疫情。

勿搶購物資、囤貨 規劃採買清單

而在指揮中心發布疫情升級後,不少民眾進超市搶購民生物資,大排長龍。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陳劭旻表示,防疫政策的出入限制首當其衝就是民生需求,民眾不妨認真檢視自己家中的糧食與民生物資存量是否足夠,或進一步依據習慣與當週外出行程,核對家中資源並列舉購買清單,以理性規劃取代焦慮性囤貨,進行真正必要的採買,也可避免非必要的人潮群聚。

勿轉傳社群內真假難辨訊息 以指揮中心訊息為準

諮商全聯會秘書長林上能指出,2020年有許多國外研究提到疫情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產生焦慮、驚慌、無助等情緒,影響睡眠、食慾及身體不適,甚至是更多的菸酒需求,降低疫情中的生活品質及免疫力。民眾可以適度瞭解疫情變化,但避免接收過多的報導,也不轉傳社群中真假難辨的訊息,以指揮中心訊息為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焦慮渲染。

勿過度關注新聞 找回嗜好、運動習慣

疫情升溫的「不可控感」常是民眾產生焦慮甚至無助感的關鍵。除了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外出之外,也可試著將自己的關注焦點從對外界與他人的猜測,回到自己的身心關照上。例如:在家防疫期間,做些平常因忙碌而沒有做的事、從事自己的興趣嗜好與維持居家運動的習慣,讓自己即使待在家中也能夠同步維持身心健康。如此在混亂之中也能感受到控制感,更有能量一起面對疫情的變化。

【延伸閱讀】

過半糖尿病患者未察覺腎臟已病變 應及早介入管理預防洗腎

飲食、作息、情緒莫名不對勁? 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0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所進行的腎臟病防治篩檢結果顯示,約有2成民眾篩檢呈現異常。該院腎臟內科醫師蘇碩凱表示,國人的腎臟病成因之一與愛服用成藥和吃止痛藥有關。由於腎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疾病形成於無聲,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出現泡泡尿或水腫情形,便是一種警訊,建議及早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人上了年紀,肩膀時常會痠痛,手臂無力、東西提不動,一般人常會認為是五十肩,其實也有可能是旋轉肌斷裂。醫師表示,五十肩、旋轉肌斷裂的症狀非常類似,都好發於50歲以上,建議民眾肩膀疼痛多日,最好至醫院釐清病因,不要隨便推拿、按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談到「膽固醇」,大家總是聞之色變,但實際上,膽固醇可區分為高密度和低密度膽固醇,前者對身體有益、後者可能危害健康。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家醫科醫師黃信恩指出,近期一位35歲的陳小姐,健檢發現總膽固醇量偏高,體內高密度膽固醇更是同事的2倍之多,但由於高密度膽固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75歲的熊媽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長達25年,過去使用類固醇治療,卻發現骨質嚴重流失,後來改用生物製劑治療,必須長期打針,身體都是瘀青,現在她看到針筒就懼怕。如今,衛生福利部核准最新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分子口服藥,可望提供害怕打針患者治療的新選擇。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