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長期肆虐 預期性焦慮民眾大爆發!

疫情長期肆虐 預期性焦慮民眾大爆發!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疫情肆虐全台灣,收治確診病患的醫療院所,接連爆發院內感染,造成許多民眾因此不敢就醫看診,一名40歲的王先生(化名),患有高血壓,過往有固定服用降血壓藥物,維持血壓穩定,現今卻因院內感染爆發,懼怕回診就醫,家人擔心王先生健康,於是陪同就醫,但就快到達醫院大樓時,王先生竟然心跳開始加速,腳也不斷發抖,甚至出現胸悶吸不到氣,嚇壞所有人,後來只能儘速返家,才慢慢恢復正常。經家人勸說無效後,建議他求助精神科,經評估有「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三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

重大社會事件頻傳  預期性焦慮症狀大爆發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常常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不幸的事件而出現持續的害怕感,甚至出現胡思亂想,雖然自己想控制這些念頭,但通常不易成功,於是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甚至發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建議就診尋求解決之道。

新冠疫情持續一年多,只要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就會有不少民眾因擔心害怕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就醫人數會比平常多二成。今年4月發生的鐵路重大交通意外,也有不少民眾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前來就醫,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提醒民眾千萬別輕忽。

AIE行為模式 預期性焦慮症狀難自我控制

楊聰財醫師解釋,臨床上最常見的預期性焦慮症狀就是出現在失眠患者身上,行為模式在臨床上稱為「A-I-E模式」。舉例來說,患者在認知上(Attention)知道睡覺應該睡滿6~8小時,於是產生要改變睡眠狀況的企圖心(Intention)如早點上床,和實質的努力行為(Effort)如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然而這些企圖心與努力反而提高患者注意力,擔心做不到就會失眠,這樣的焦慮反而讓患者更不易入眠,導致睡覺前看到床,就會想起自己沒辦法睡滿6~8小時,於是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症狀,造成整晚失眠,影響隔天上班、上課精神。

善用「三身三式」技巧 快速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指出,針對預期性焦慮症狀會建議採用「三身三式」技巧來改善,所謂「三身」分別為起身、淨身、養身,再個別對應三種行動。例如「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三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則是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不過,若預期性焦慮症狀若持續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建議要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同時也建議患者家屬應陪同患者參與治療,善用周遭親朋好友的力量,才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多發性硬化症持續治療莫鬆懈 施打新冠疫苗可增強保護力

揮別男性更年期 熟男下半場重拾活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7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無論是戲劇或現實中,癌症總是隨時可能出現在身邊;近期就傳出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罹患淋巴癌。由於淋巴癌發病症狀不明顯,導致有超過5成的病患到了晚期才接受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提醒,若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等六大警訊,就要小心可能是淋巴癌,最好盡早就醫檢查。根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骨鬆所導致的骨折病例也越來越多,為預防骨折後再次骨折,世界骨鬆基金會推行「攔阻骨折」的世界性運動,並公布13條準則,協助各醫療院所建立「骨折聯絡照護服務」。台大醫院及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今年1月開始實施,10月通過認證,並分別獲得金、銀獎,為全台2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一名41歲王先生,日前突然感到劇烈頭痛且下肢無力,隨即被送至附近醫院急診,經由腦部斷層掃描,發現腦部蛛網膜下腔出血,疑似顱內動脈瘤破裂;之後被轉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急救,轉院時意識清醒,但在緊急安排血管造影後即昏迷不醒,且發現他腦中有三顆動脈瘤,並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天氣變冷肌膚乾燥緊繃,大家都說玻尿酸保濕有效,但有民眾卻越擦越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保濕產品要看個人膚質來挑選,建議民眾要親自試用,同一種成分並不是大家都適合,就有些人會對玻尿酸過敏。趙昭明醫師說明,所謂保濕一定要保水保油,玻尿酸是屬於鎖水的成分,皮膚很乾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