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

AZ疫苗、莫德納疫苗開放施打後,因擔心引發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降低不少民眾施打意願,使得疫苗施打相關話題備受關注,網路上更有不少關於疫苗施打教戰手則。家醫師陳欣湄及營養師宋明樺在《健康2.0》YouTube頻道《明欣醫聊事》單元中,針對網路上的傳聞一一釋疑。陳欣湄建議疫苗施打後,須備妥施打三寶,「水、體溫計、醫生開的備用藥物」。影片上線後,陳欣湄收到眾多網友對AZ疫苗引發血栓的提問,陳欣湄提醒,當施打疫苗4天到1個月內,出現「頭痛」、「持續性腹痛」或「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類似血栓副作用症狀,就需趕緊就醫、並告知醫師接種疫苗史。

對於網路上流傳許多緩解疫苗副作用的方法,像是「先吃退燒藥」、「大量攝取維他命C」、「少吃精緻醣類」,陳欣湄也分享遇過的相關個案。一名約7、80歲的伯伯,打完疫苗後直呼:「阿公肚子很餓」,詢問才知道伯伯家人怕澱粉會影響疫苗的作用,連續三天不讓伯伯碰澱粉,只吃菜跟肉。陳欣湄表示,澱粉為人體一天所需,「打疫苗前比較不建議的其實是炸物、精緻蛋糕餅乾」。維他命C是維持免疫功能的重要微量營養素,施打疫苗前是否需「大量攝取維他命C」,宋明樺解釋,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功用,但只會在人體內保留3到6小時,「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證實,維他命C可直接降低或預防副作用」。

有些民眾會在施打疫苗前先吃退燒藥,陳欣湄也不鼓勵此做法。她進一步解釋,退燒藥有降發炎止熱類型,像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疫苗施打的前後盡量不要使用,避免可能減弱免疫反應,導致疫苗效果降低。如無降發炎作用的像普拿疼,則較適合施打疫苗後出現發燒症狀服用,但仍建議使用前先向醫生諮詢。此外,當出現發燒症狀,身體水分也會跟著流失,陳欣湄提醒,「水、體溫計、醫生開的備用藥物」是疫苗施打後的三寶。施打疫苗後,多喝水保持身體調節功能,並觀察體溫變化,才能避免錯失使用退燒藥的機會點。

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 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圖/TVBS提供

針對AZ疫苗可能引發的血栓副作用,讓民眾人心惶惶,各種相關提問也塞爆陳欣湄的粉專私訊。陳欣湄為此特地在粉專發文解釋,打完疫苗的4到1個月內有機會產生血栓風險,建議觀察症狀包括:當血栓出現在腦可能會造成異常的頭痛,出現在肚子會覺得異常的腹痛,出現在肺部就會產生異常胸悶,出現在腿部就可能會異常的腫脹跟疼痛感,有時候會合併血小板低下,沒來由的持續出現瘀青。陳欣湄提醒,施打疫苗後的4天或1個月如出現以上症狀,就必須特別小心,盡快就醫告知醫生疫苗史,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實不需太過擔心。要了解更多「新冠肺炎」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健康2.0》,或訂閱《健康2.0》YT頻道,《健康2.0》也全新推出《健康2.0 APP》,網羅熱門健康議題,各式健康資訊一手掌握。

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 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

圖/TVBS提供

《健康2.0》害怕 血栓 疫苗副作用 ?! 施打前後可以這樣做!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洗一次澡,狠狠拔掉300根頭髮,門診就有一名男大生,因為父母感情不睦,從國中開始迷上「破壞」的感覺,逐漸養成拔頭髮發洩壓力的習慣,不但洗澡狂拔、電腦遊戲卡關時也拔,甚至理了光頭、戴上帽子也會尋找較長的特定毛髮或沿著帽緣一路拔頭髮,...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7月,國內有4項食品新制要上路,要注意!食藥署今(18)日提醒,包括用於咖啡、冰沙類飲品擠鮮奶油的推進氣體「笑氣」的一氧化二氮,得全面納管,業者得辦理查驗登記、登錄、標示、建立追溯追蹤資料等,以免被濫用當成派對助興的迷幻劑;另外...

閱讀詳情 »

▲(照/書田診所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不少人常猶豫是否要就醫?今年39歲張小姐就是一例,今年年初在右側乳房摸到有1顆凸起腫塊,但正在懷孕期間,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拖到生產過後才就醫,確認為接近5公分的腫瘤,且部分邊緣不平整,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化驗還好為罕...

閱讀詳情 »

「運動」被視為是維持健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要運動多久才足夠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青少年建議每日累積活動至少60分鐘,成人建議每週累計運動150分鐘,而老年人則建議每週至少活動3天以增強平衡、預防跌倒;建議民眾可依此原則安排適宜的運動項目,以幫助維持健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