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

AZ疫苗、莫德納疫苗開放施打後,因擔心引發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降低不少民眾施打意願,使得疫苗施打相關話題備受關注,網路上更有不少關於疫苗施打教戰手則。家醫師陳欣湄及營養師宋明樺在《健康2.0》YouTube頻道《明欣醫聊事》單元中,針對網路上的傳聞一一釋疑。陳欣湄建議疫苗施打後,須備妥施打三寶,「水、體溫計、醫生開的備用藥物」。影片上線後,陳欣湄收到眾多網友對AZ疫苗引發血栓的提問,陳欣湄提醒,當施打疫苗4天到1個月內,出現「頭痛」、「持續性腹痛」或「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類似血栓副作用症狀,就需趕緊就醫、並告知醫師接種疫苗史。

對於網路上流傳許多緩解疫苗副作用的方法,像是「先吃退燒藥」、「大量攝取維他命C」、「少吃精緻醣類」,陳欣湄也分享遇過的相關個案。一名約7、80歲的伯伯,打完疫苗後直呼:「阿公肚子很餓」,詢問才知道伯伯家人怕澱粉會影響疫苗的作用,連續三天不讓伯伯碰澱粉,只吃菜跟肉。陳欣湄表示,澱粉為人體一天所需,「打疫苗前比較不建議的其實是炸物、精緻蛋糕餅乾」。維他命C是維持免疫功能的重要微量營養素,施打疫苗前是否需「大量攝取維他命C」,宋明樺解釋,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功用,但只會在人體內保留3到6小時,「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證實,維他命C可直接降低或預防副作用」。

有些民眾會在施打疫苗前先吃退燒藥,陳欣湄也不鼓勵此做法。她進一步解釋,退燒藥有降發炎止熱類型,像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疫苗施打的前後盡量不要使用,避免可能減弱免疫反應,導致疫苗效果降低。如無降發炎作用的像普拿疼,則較適合施打疫苗後出現發燒症狀服用,但仍建議使用前先向醫生諮詢。此外,當出現發燒症狀,身體水分也會跟著流失,陳欣湄提醒,「水、體溫計、醫生開的備用藥物」是疫苗施打後的三寶。施打疫苗後,多喝水保持身體調節功能,並觀察體溫變化,才能避免錯失使用退燒藥的機會點。

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 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圖/TVBS提供

針對AZ疫苗可能引發的血栓副作用,讓民眾人心惶惶,各種相關提問也塞爆陳欣湄的粉專私訊。陳欣湄為此特地在粉專發文解釋,打完疫苗的4到1個月內有機會產生血栓風險,建議觀察症狀包括:當血栓出現在腦可能會造成異常的頭痛,出現在肚子會覺得異常的腹痛,出現在肺部就會產生異常胸悶,出現在腿部就可能會異常的腫脹跟疼痛感,有時候會合併血小板低下,沒來由的持續出現瘀青。陳欣湄提醒,施打疫苗後的4天或1個月如出現以上症狀,就必須特別小心,盡快就醫告知醫生疫苗史,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其實不需太過擔心。要了解更多「新冠肺炎」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健康2.0》,或訂閱《健康2.0》YT頻道,《健康2.0》也全新推出《健康2.0 APP》,網羅熱門健康議題,各式健康資訊一手掌握。

疫苗副作用引疑慮 家醫師 營養師聯手 揭疫苗施打三寶

圖/TVBS提供

《健康2.0》害怕 血栓 疫苗副作用 ?! 施打前後可以這樣做!

相關推薦

藥物放在冰箱才不會壞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許馨丰指出,不少上了年紀的慢性病患認為冰箱是萬能的,可以讓食物保鮮,也可以存放藥物,但大部分藥物都不可以放在冰箱裡,否則容易受潮變質。 許馨丰表示,不少人有存藥習慣,例如,感冒就醫領藥,用藥1、2天,自覺痊癒了,就不中斷用藥,將藥物存下來,...

閱讀詳情 »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民國107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8萬人,由於年節期間失智者走失意外頻傳,未來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走失案件也隨之上升,呼籲民眾加入友善天使的行列,主動關懷社區中失智者。 賴德仁認為,走失事件頻傳是失智人口增加過程可預期的現象。但因方向感、判斷力等障礙,加上欠缺問題解決能...

閱讀詳情 »

肺癌近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死亡率更同時高居台灣及美國癌症之冠。看準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量能,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選擇榮陽團隊作為合作對象,第1次在台灣成立跨國實驗室,針對肺癌展開為期5年的合作計畫,將探討亞洲與西方人癌症基因的差異,以發展精準的治療方法。 肺腺癌為台美病患的...

閱讀詳情 »

男生女生一樣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近年來國人日益重視性別平等觀念,我國男女嬰出生性別逐漸趨於自然,從99年為1.09至107年已降至1.069,第三胎出生性別比99年高達為1.188至107年降為1.098。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出生性別比為新生兒男嬰對女嬰之比數,自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