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病毒性腸胃炎春天高峰期 嬰幼兒慎防輪狀病毒

病毒性腸胃炎春天高峰期 嬰幼兒慎防輪狀病毒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一名出生5個多月的男寶寶,因未接種疫苗而感染輪狀病毒,到急診時已劇烈嘔吐並合併發高燒,家長非常焦急,醫師立刻安排住院施打點滴。樹林惠生婦幼小兒科主任廖宜新醫師表示,造成今年大流行的病毒性腸胃炎以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居多,少數為腺病毒,這波感染高峰恐還會出現。家長們務必提高警覺,尤其好發於幼兒的輪狀病毒腸胃炎,一旦感染,症狀特別嚴重,建議新生兒在出生2個月開始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以降低因感染必須急診甚至住院的風險。

輪狀病毒好發於嬰幼兒,年紀越小得到,症狀越嚴重,感染後會嘔吐持續1~2天,容易發高燒,之後開始厲害的水瀉約一星期,嚴重時可能一天拉10次以上,進而造成脫水,電解質流失,再者還可能出現抽筋(痙攣),若有合併高燒屬於熱性痙攣;沒發燒時出現抽筋,則屬於非熱性痙攣。廖主任提醒,若出現非熱性痙攣,須注意腦部併發症的發生,必須當急症處置,最好住院觀察,並做腦部掃瞄檢查。

家長要注意,孩子感染輪狀病毒經過一般門診治療後,若症狀越來越厲害,甚至出現昏睡、意識不清,嬰幼兒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有凹陷、皮膚變得較乾,需趕緊送急診,必要時住院接受點滴治療。

全球每年因感染輪狀病毒死亡的兒童高達50~70萬名,台灣由於醫療進步和就醫方便,因此引發嚴重併發症的機會較少。治療輪狀病毒腸胃炎並無特效藥,只能補充電解質、水份,給予止吐藥物進行症狀治療,並配合清淡飲食,而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及早接種疫苗。若是沒有接種疫苗,一旦嚴重感染就必須住院,除了孩子受罪,家長也要請假照顧,付出的時間及費用反而更多。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保護力可持續多年,新生兒出生2個月就可口服第一劑,出生8個月前完成所有劑數,且配合五合一疫苗接種時間,不會有忘記接種的問題。口服疫苗上市後,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而急診、住院的案例有明顯減少,有接種的幼兒,幾乎能避免因感染而住院的機會。而針對腸胃炎相關的非熱性痙攣,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證據顯示,完整接種三劑輪狀病毒疫苗,可使全國幼兒一整年癲癇/非熱性痙攣發作需要住院及急診照護的風險減少18-21%。廖主任表示,讓寶寶接種口服輪狀疫苗,除了降低住院率之外,也可以間接預防腦部急性症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94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人口高齡化,2025年台灣每4人將有1人成為骨鬆高危族!根據資料顯示,台灣70歲以上人口預估在2025年達到300萬人。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近幾年70歲以上骨鬆好發率略為減少,但近年來因人步入高齡社會,隨著50歲以上人口比例越來越多,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仍居高不下。 ...

閱讀詳情 »

幫媽媽舒緩媽媽手   媽媽,您辛苦了 「媽媽手」最容易發生在生產過後的婦女,因為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反覆用力過度所引起的症狀,比方說:洗衣服、扭毛巾等。另一個會導致媽媽手的原因是ㄧ些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久坐傷身,想避免久坐傷身,就要找機會多活動筋骨。國外一項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超過65歲女性只要在久坐時間中抽10分鐘快走,比起單純散散步,心血管疾病風險更能大幅下降。 運動量增強 才能發揮保健效果 研究作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梅志銓報導)大腸癌連續9年位居惡性腫瘤之首,過去轉移性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1成,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大腸癌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晚期患者使用標靶搭配化療,存活率已大幅提升。中國醫藥大學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晚期大腸癌患者使用全人類單株抗體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