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痛風長期忍痛竟長出結晶石 侵蝕韌帶關節導致無法穿鞋

痛風長期忍痛竟長出結晶石 侵蝕韌帶關節導致無法穿鞋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72歲家住雲林的蔡伯伯,因有家族性遺傳,再加上工作關係,常吃海鮮配啤酒,使他從年輕時就常痛風發作,孩子跟孫子因不忍心蔡伯伯受折磨,帶他至醫院評估開刀,但因痛風石已侵蝕韌帶關節,傳統手術容易造成大面積傷口、引發併發症,蔡伯伯在不敢下決心開刀的狀況下拖延10幾年。


隨著年紀增長,痛風發作日益頻繁,甚至還在手腳、膝蓋等多處長出結晶石,關節處也扭曲變形到甚至無法穿鞋,手部也變形到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才至亞東醫院接受「超音波刀震碎痛風石的微創手術」,手術後的蔡伯伯恢復良好,現在已經可重新穿上鞋子,順利解決多年來的困擾。


亞東醫院骨科部醫師吳凱文表示,切除痛風石手術使用的「超音波刀」是1種利用超音波高速震動,將痛風石震碎洗出的儀器,特色是「切軟不切硬」,有別於傳統手術刀,超音波刀可以震碎痛風石,卻不傷害到肌肉、神經或軟骨組織,減少不必要的傷害,且手術傷口比1元硬幣還小,因此復原也快。該手術相當適合像蔡伯伯這樣的病患,對於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糖尿病的人而言,超音波刀的微創手術只需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不易引起併發症。


吳凱文表示,若痛風石所在位置沒有太大神經血管,也不是在常用關節處,表淺且沉積石不大,術後通常不需要住院,可以馬上回家。但醫師也強調,要判斷術後是否需住院,須先評估病患的尿酸控制狀況,再透過X光或超音波進行輔助觀察,非能從外觀就能判定。若患者為1次清除多顆或大顆痛風石,或是痛風石清除後需要引流等,則還是會建議住院觀察。


醫師建議,若痛風石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且透過藥物溶解成效有限,就可以考慮開刀。吳凱文呼籲患者一定要及早就醫,因為不少病患都等到關節變形,痛風石腫脹到皮膚破皮時,才甘願開刀治療,但這時才清除嚴重痛風結石的話,會破壞表面皮膚的血液循環,容易造成術後關節周圍皮膚壞死,關節暴露,提高開刀的風險,且傷口更難癒合,嚴重者可能會面臨截肢。


吳凱文也提及有些病患會合併其他代謝疾病,使手術更加複雜化,建議患者當主治醫師說需以開刀治療時,切莫再抱持著等待觀望的心態,導致結晶堆積成石,提升開刀風險,進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更多NOW健康報導
▸塵蟎誘發過敏體質 想擺脫鼻過敏應先改善鼻腔環境
▸實名制「Carry mask」口罩 9月4日至11日期限內更換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0歲阿敏,在施打AZ疫苗後先發燒畏寒,然後失眠、心悸加重,疫苗副作用症狀。經中醫診療發現,阿敏脈象沉而無力、舌頭乾而有裂痕,以中醫觀點來看,屬「陰虛氣滯」的體質,在用中藥滋陰安神、疏通氣機後,阿敏的不舒服才獲得緩解。體質狀況不同  注射疫苗恐不適奇美醫學中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重要疾病,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進而產生肝炎發作。近年來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進展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5歲張姓老農常年背部痠痛合併下肢痠麻,醫師多次建議手術治療,但他擔心「術後回不了家」,直到近來病情持續惡化,走路像酒醉搖晃,更出現手部遲鈍及僵硬等問題,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頸椎退化病變及多節神經壓迫所致,透過後位椎弓整形手術後,手指及步態終恢復正常。腰椎不適 4成合併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 嚴重恐危及性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