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友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今周刊

撰文/今周刊 楊雅馨

身為癌症病友或親友的你,或許時常耳聞某些保健食品有療效,
心中就燃起一絲希望:「吃了,就能提高抗癌機會!」
全台首次「癌症病友使用保健食品大調查」,癌友吃保健食品,究竟如何避開風險?

為了與癌症和平共存,罹癌者除接受醫療常規,也常使用保健品。調查發現,不僅高達八成病患曾使用保健食品,更有人一天吃下13種,讓醫師相當驚訝。

癌友把保健品當保命符 醫師也沒轍│今周刊

癌症希望基金會進行「癌症病人保健食品使用行為調查」,調查發現,高達八成二的病友食用過保健食品,但對作用、如何正確使用及其必要性等,卻欠缺完善、正確的認知。

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癌症越晚期,服用的種類明顯增加。保健食品似乎能令癌友更有安全感,罹肺腺癌第四期的Cincia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體力抗癌,我每天吃九到十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每天查房時,或多或少都會在病榻旁看到保健食品,只是沒想到種類竟多達十三種!」罹癌的病友不僅吃的種類多,調查分析發現,罹癌前有吃保健食品的人,罹癌後更有超過九成的會繼續服用。

調查顯示,病友最常服用的保健食品,分別為營養補充飲品(如安素、倍力素)、維他命與麩醯胺酸(如速養療);服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免疫力、補充體力、減緩治療副作用。

增強免疫力 不等同抗癌

從細項來看,受訪者有高達32.1%認為麩醯胺酸(即左旋麩醯胺酸)具補充體力的效用;35.1%的人認為,營養補充飲品能增強免疫力;有40.9%的人相信,維他命或礦物質可增強免疫力。

不難發現,癌友認為增強免疫力具抗癌作用,但增強免疫力並不等同殺死癌細胞,不僅如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普遍不足,以至於根本吃錯!

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臨床組組長郭月霞指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具保護黏膜作用,至於是否能讓體力好一點,須再深入研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也表示,左旋麩醯胺酸主要是幫助口腔、腸胃道黏膜的修復,可用來改善嚴重副作用。

郭月霞指出,並非所有的癌症病友都需要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主要是讓進食狀況不佳者,尤其是消化道系統癌症(如喉頸癌、食道癌、胃癌等),藉由營養品的補充達到「建議飲食攝取量」。不過,若身體消化進食狀況允許,還是以天然食物為首選。

關於保健食品的花費,大家能負擔的範圍是多少?估算下來,每五人就有一人每月花一萬元。而此項費用,還不含親朋好友的贈送品。

亂用保健品 恐有副作用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年統計,台灣平均家戶所得為一一四萬元,平均每月家戶年所得九萬五千元。王正旭憂心地指出,雖然不清楚受訪者的家庭背景與收入,若以家庭平均月收入十萬元來看,病友約有十分之一花在保健食品上,對家庭來說是不小負擔。郭月霞說,部分保健食品過於誇大療效,讓許多癌友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購買保健食品毫不手軟。

病友為了安心,砸錢買保健品。但在調查中,高達37.1%主治醫師表示不知情。有63.9%的醫師雖知情,仍同意食用的比率為61.7%。

進一步分析病人未告知的原因,覺得「醫師不見得清楚保健食品」多達31.9%,認為「醫師沒必要知道」占27.7%。「忘記要問、醫師沒問、沒想過要問」的比率則為25.5%,而認為「醫師可能會反對」占一四.九%。問卷發現,使用多醣體類(如巴西蘑菇、靈芝、牛樟芝)的癌友,有較高傾向選擇不告知醫師。

至於保健食品的來源,多數病友表示,相關資訊來自醫療人員、親朋好友(包含其他癌症病友)以及傳媒、直銷人員。

王正旭提醒,癌症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避免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說,「當病人問到是否需要使用保健食品時,我幾乎都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靈芝、牛樟芝等。」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953期)。

你可能感興趣》

沒有藥能遂人心意,糊里糊塗要求,小心淪為用藥奴隸。

春季養生吃穿都該講究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953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全國防疫二級警戒至8月9日,對於8/10後防疫管制的變化,外界持續關注,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以疫情沒有很大變化的情況為前提,8/9之後會維持第二級警戒,不會做升、降級準備。今天在全國防疫記者會上,有媒體再次詢問8/10後的二級防疫警戒,是否有鬆綁的可能?陳時中回應,防疫警戒降回二級後,...

閱讀詳情 »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稍早的速報,日本東京今天的新增確診數字,預計將突破5千例,將創下東京疫情以來的新高。日本疫情快速蔓延全國,官方初步也已決定要從8日起,針對福島、靜岡、熊本等8縣,宣布實施防止疫情蔓延措施,時間直到8月底為止。首次上稿:15:08更新時間:16:10日本境內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

閱讀詳情 »

【記者 王一軒/竹市 報導】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年症候群已成為重要議題,其中肌少症為其表現之一,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所謂的「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外,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 老翁雙腳常無力 原來有危「肌」 新竹一名77...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