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末想走家人不許 護理師助開家庭會議達共識

癌末想走家人不許 護理師助開家庭會議達共識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逾八十歲的林伯罹患肺癌末期,經過數次化學治療,期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病情每況愈下,諸多不適讓林伯躁動不安,坐著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更別說想好好入睡,兒子心疼不已:「爸爸每多活一天就多痛苦一天,我想讓爸爸至少能舒服的睡覺、活著,離開也能舒服的離開。」女兒不捨老父離開,堅持救治,幾個兒女一人一句,無論誰說的都很有道理,當大家徬徨無助時,兒子提出要全家人跟醫師討論,最終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透過「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取得病人、家屬共識,改為積極控制症狀、提供舒適護理、滿足病人有品質的生活。

之後林伯轉收治至安寧病房,除了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及非侵襲性呼吸器,再加上嗎啡藥物,不再做任何侵入性的治療,不再感到呼吸、喘的不適,能安穩的休息與入睡,謝宛芝護理師教導林伯家人共同為林伯乾燥的肌膚加強手足護理、精油按摩,兩天後,林伯在家人的陪伴下,面容祥和的離開人世。林伯兒女釋懷地說:「這是爸想要的,也是我們想要的,謝謝你們了。」

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 協助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安寧病房謝宛芝專科護理師表示,當時接獲病人家屬徬徨無助提出希望找醫護、找親友們一起討論,就安排健保給付的「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由癌症中心陳建銘主任、家醫科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方姿喬醫師、安寧照護專科護理師、社工師、宗教師等人組成的醫護團隊,與病人、所有家屬坐下來召開家庭會議,很多時候家屬間的意見不同,也需在事前盡量整理好意見,在會議中提出討論由醫療團隊協調分析,若病人與家屬意見不同時,醫療團隊會介入協助進行分析與討論,讓病人及親友有機會彼此了解內心的想法、相互道謝、即時道愛、勇於道歉、好好道別,讓病人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迫於家人期望繼續治療 飽受折磨

ㄏ醫師表示,安寧照護提供末期病人積極控制症狀、舒適護理、病情認知及重要決策,以及身、心、社會需求照護與轉介等,醫師會依據病人病況與期望,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討論並做出最適合的末期醫療計畫。方姿喬醫師說:「過去有些人認為為人子女,若不繼續實施醫療救治,心裡會有道坎過不去,而病人迫於家人期望才選擇繼續治療,最後多受很多折磨,現在尊重病人想法的家屬變多了,但也仍會有一些心理困擾,都需要安寧團隊介入陪伴、討論與協助,直至善終準備、悲傷輔導等,幫助家屬適應新生活。」

安寧減少疼痛不適 病人及家屬生死兩相安

謝宛芝專科護理師補充,當病人的疾病控制穩定,出院回家接受安寧居家照護,安寧團隊也會定期探視,滿足病人落葉歸根的心願,也協助照顧者解決照顧各項問題。謝宛芝說:「臺北醫院從109年12月1日開始,新增多項安寧照護服務,如手足護理、淋巴按摩、穴位按摩、泡澡機使用等,減少末期承受的疼痛不適,讓病人及家屬生死兩相安,是善終與善生,也是我們安寧團隊持續努力的。」 

目前癌症、漸凍人及「八大非癌病人」都納入安寧服務範圍,病人能受到很好的醫療及各項照顧。

1.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失智)

2. 其他大腦變質(如中風)

3. 心臟衰竭

4. 慢性氣道阻塞疾病,他處未歸類者

5. 肺部其他疾病

6.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 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

8. 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延伸閱讀】

醫病關係再升級 全人醫療與靈性關懷成趨勢

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哪裡不同? 專家解析「自主善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1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開始健走前的常見疑問 走完萬步需要多久? 按照成年男性的步伐來算,一步長度約為身高乘以○.三七,大概是六十到八十公分,因此一萬步約有六到八公里。 而走完的時間照走路的速度,可以分成三種: 慢步走:每分鐘小於九十步,每小時約三公里。例如平時的散步。 中速走:每分鐘大概九十到一百二十步,時速約四公里。例...

閱讀詳情 »

在特定的某一天走完一萬步是很容易的。但是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堅持一萬步就很不簡單。萬步網中有一個「連續萬步天數」的排行榜。一旦有一天沒完成一萬步,「連續萬步天數」就會被清零,重新開始。筆者連續每天萬步已經超過九百天了,目前排在三十多名。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能夠重複做、堅持做,這是最難...

閱讀詳情 »

小S月子餐在保證身體健康復原的前提下,重在快速瘦身。所以她在產後第一和第二週都不吃水果,以免水分攝取過多,不利減肥。每一天的餐單遵循少食多餐、粗細搭配的原則,也是為了有效瘦身。以一天的食單為例:早餐是薑絲魚湯、麻油麵線、綠色蔬菜;午餐是麻油豬肝、五穀雜糧飯、什錦蔬菜;下午加餐為甜粥玉米;晚餐為藥膳...

閱讀詳情 »

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請將健康觀念傳遞給更多朋友。尋找疾病的真正病因1928年,抗生素誕生了,我們向世人宣稱能夠控制所有感染性的疾病。但我們沒有想到,抗生素會給人類帶來一系列疾病。過去,醫學人員認爲是病毒、細菌制造了疾病。但是現代研究發現,有10%的病人感染依波拉病毒,但並沒有死于這種病,原因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