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症患者因疫情回診較同期銳減 專家喊話別中斷治療

癌症患者因疫情回診較同期銳減 專家喊話別中斷治療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意回診就醫,與去年同期相較,4月門診急診就醫人數少了400萬人次。醫師提醒,癌症病人免疫系統較弱,特別是化療、放療期間,建議照顧者接種肺炎、流感疫苗等預防針以降低傳染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昌芳指出,癌症患者的回診、持續治療有其必要性,每個療程都很重要,千萬不要因擔心被感染而中斷治療,延誤治療時機反而影響治療效果。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病人、家屬及照顧者如果出現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做好個人衛生,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此外,癌症病人在接受化療或放療時,由於白血球指數偏低,此時應該盡量減少出現在住家共享空間(如廚房、客廳或廁所),並減少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同時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再者,必須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環境若有汙染之虞,就要立即清潔消毒。


癌症病人在此期間應該減少外出,盡量待在家中,想辦法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並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王英偉提醒,癌友就醫時應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準備充足,及療程是否可以延後,如果延後治療,可能對於病情與生活品質造成哪些影響,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


如果在家出現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緊急症狀,恐危及生命,王英偉建議,病人家屬應該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為免群聚減少外出 學童宅在家賴著3C近視凍未條
冷泡茶易喝進農藥? 顏宗海:脂溶性農藥不溶於水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2歲的小志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從小只要稍微活動就會喘,甚至嘴唇發黑,直到8歲才診斷有「肺動脈高壓」,透過心導管手術、藥物治療,病情已經大幅改善,家人也放心讓他與同學出遊。 每年新增百名肺動脈高壓 根據醫學研究統計,約有0.8%的新生兒會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其中有5至1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肺炎是國內75歲以上老人的第3大死因,台塑集團已故創辦人王永慶晚年曾受肺炎之苦,因親身領受疫苗預防肺炎的好處,透過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每年捐贈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提供全國75歲以上老人施打,10年來捐贈量超過100萬劑。 降低肺炎死亡率達91% 根據研究顯示,7...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15歲的蘇霈涵,出生時就少了一顆腎臟,從5歲開始洗腎,但她卻非常樂觀,還創作出「夢小子希望日記」LINE公益貼圖,鼓勵洗腎病友。貼圖上線短短1個月,就超過千人下載、近萬人在臉書留言支持及分享,包括藝人小S、白嘉綺、葉全真等人。 愛繪畫創作「夢小子」人物 蘇霈涵說,她從...

閱讀詳情 »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裡所說的「火氣大」,即代表身體過於燥熱、乾燥,導致肝火旺盛、體內缺水,出現口臭、便祕、嘴破等尷尬的生理反應。除了多喝水之外,該如何調整飲食,給自己一個「好氣度」呢?   偏寒水果可吃 適量即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