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登記有好消息!腸癌發生率大降 國健署長點名下波消滅子宮頸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健署今(29)日公布最新2018年十大癌症排行,儘管新發癌症人數及癌症時鐘雙雙刷新紀錄,但也有好消息,已經連續13年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就是下降最顯著的癌別,且首見50到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均下降。國健署長王英偉更樂觀點名,子宮頸癌、口腔癌、肝癌將是下一波有望下降的癌別。

國人最新十大癌症出爐,排行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以及子宮體癌。

儘管大腸癌已經連續13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但王英偉引用統計數字強調,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下降最多的也是大腸癌,相較前一年每10萬人減少1.1人;尤其,大腸癌更首見50到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均下降,顯示政府自2004年起推動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其中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阻斷大腸癌發生。

國內推動免費4癌篩檢多年,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都有實證醫學證據。

王英偉表示,大腸癌發生率下降令人欣慰,至於下一波有望下降的癌症名單也不少,包括已經在國中女生開打子宮頸疫苗的子宮頸癌,已經跟著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慢慢消滅子宮頸癌的腳步在走;另國內加強篩檢力道的口腔癌,以及在健保全面給付C肝新藥後的肝癌,發生率下降全都能樂觀以待。

國健署強調,癌症的發生可能是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防癌首重定期篩檢、健檢,且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也不要驚慌害怕,應儘速至醫療院所接受確診,及早確診與治療,以提高存活率。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罹癌人數爆要命新高!大腸癌連13年居冠 肺癌年多千人竄升最凶

新十大癌症出爐!又快又凶趨勢擋不住 6種癌發生年齡最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常聽到靜脈曲張這個詞彙,是否也覺得最近小腿好痠痛、腫脹? 千萬別以為這是小問題,置之不理可是會澈底影響你的生活! 下肢靜脈曲張又可稱為「下肢靜脈瘤」是發生於足部靜脈的疾病,除了足部表面會凹凸不平,看似蚯蚓在爬外,還會有足部抽筋、腫脹、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靜脈內部防止血液逆流的「...

閱讀詳情 »

當我們低頭檢查自己的指甲,第一個念頭應該是太長了,需要修剪與清理,若是女生,可能還會想到應該再去做指甲美容,除此之外,你還有想到什麼嗎?其實一個人的指甲的狀況反應出他的健康狀態,西北大學皮膚科臨床講師德瑞克博士(Dr. Amy Derick)表示,指甲可以透露出 30 個健康警訊,以下就列舉其中八項...

閱讀詳情 »

講到「蟹足腫」,一般人可能以為是手術後的「後遺症」,但事實上任何外傷都可能造成蟹足腫,蚊蟲咬傷或青春痘處理不當都不例外,差別在於你是不是蟹足腫的好發體質。醫師表示蟹足腫雖然無法經治療完全消失,但可以阻止它繼續擴大,也可讓它變得扁平,不再那麼明顯,治療過程也不會痛,民眾可以不用擔心。 蟹足腫受體質影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