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症篩檢不能等! 別讓新冠疫情成為防堵癌症的破口

癌症篩檢不能等! 別讓新冠疫情成為防堵癌症的破口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受到疫情影響,上半年的就醫人數明顯下降,連帶4大癌症篩檢量也變少,國民健康署統計,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4癌篩檢整體下降了1成5,所幸隨著疫情趨緩,篩檢量已逐步回升,但口腔癌篩檢人數仍明顯偏低,提醒有抽菸、嚼食檳榔等高風險族群可以踴躍篩檢,遠離癌症威脅。


國健署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終其一生,每1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男性每2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口腔癌,女性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而女性每89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子宮頸癌。


儘管罹癌機率逐年增加,許多民眾仍存有鴕鳥心態,總以為癌症不會找上自己,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就篩檢,多數都可以找到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治癒率相當高。


以大腸癌為例,如經由癌症篩檢發現者,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癌,透過大腸鏡檢查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如果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通常已經到第3期或第4期,預後較差且存活率低,治療過程較複雜,患者常受盡煎熬。


7月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等3癌篩檢量皆已超越去年同期,乳癌篩檢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1萬人次;至於口腔癌篩檢目前最受影響,人數相對較少。


王英偉指出,截至目前為止,今年累計4癌篩檢人數已達202萬人次,提醒符合篩檢資格者應把握機會,國健署與全國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及地方衛生局所合作,免費提供4癌篩檢服務:


1.大腸癌:提供50至74歲一般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2.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3.乳癌: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
4.子宮頸癌:建議30歲以上婦女,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更多NOW健康報導
▸塵蟎誘發過敏體質 想擺脫鼻過敏應先改善鼻腔環境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小美的父母因為平時上班忙碌,經常以外食取代自煮,而到了週末,小美最喜歡到爺爺奶奶家玩,因為奶奶會準備她最愛的雞睪丸跟雞皮料理,沒想到現年7歲的小美胸部已經微微隆起,嚇得媽媽趕緊帶她就醫,收治該名患者的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表示,經過詳細檢查,小美確診為性早熟,後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演藝圈近來憾事連連,根據媒體報導有藝人因頭痛不適,就醫檢查後發現是出血性腦中風,緊急做引流手術住院中!另外也有因突發性心肌梗塞不幸過世的導演。醫師提醒,近來天氣變化大,氣溫驟降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即使是小小的不適症狀,也應該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吿訊號,千萬不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黃育成/新北報導】1名男大學生日前和朋友到戶外騎單車,因路面濕滑而摔車跌倒,這下竟把門牙給撞斷了!收治這名患者的牙醫師徐慶雲表示,至今已有不少相似的案例來植牙。在年輕患者之中,尤其以騎單車摔斷牙齒最多,其他像是咬糖果把假牙咬斷,或是打籃球把牙齒打斷的例子都有,一旦斷得範圍太大就難以挽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血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仍有許多糖友出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併發症,送醫後才知道控糖不佳導致,特別是剛診斷為糖尿病的糖友,由於對糖尿病的知識不熟悉,相對容易以錯誤的方式管理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鄭畬方醫師舉例說明,有些剛確診的糖友在治療初期,血糖便很快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