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癲癇別再咬湯匙 醫師教你這樣做

癲癇別再咬湯匙 醫師教你這樣做

腦細胞活動異常 青春及中年各有發作高峰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採訪編輯】癲癇發作是由於腦細胞活動的異常,有可能已有腦部疾病存在,也可能腦部曾受到傷害,或是遺傳導致,但不少病人發作原因不明,發作高峰期就在青春期之前,在四、五十歲時也另有一個高峰期。

癲癇不一定倒地抽搐 還可能「斷片」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施茂雄醫師指出,癲癇發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一定會昏倒、抽搐、翻白眼、口吐白沫,不少癲癇患者在發作時,會不自主地做一些動作,發作過以後,又恢復回來,就算家人提醒,他也對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一點印象都沒有,臨床上成為自動症。

施茂雄醫師說,癲癇主要靠藥物治療,大概6到8成患者能在用藥後達到理想的療效,透過細胞膜電解質的平衡,也降低細胞之間的傳遞狀況,讓不正常放電不會傳遞到下一個細胞,進而降低細胞過度放電的情形。

有預感要癲癇? 安全躺下防重摔

若是癲癇突然發作,患者又曾有過癲癇發作的病史,且感覺身體有異樣,能預感等下可能會失去意識,可以就地蹲下或找個安全的地方躺下,只要避免突然發作時,筆直地摔下就好。

「移、勿、側、陪、送」 幫助癲癇患者

若要協助癲癇發作的患者,把握口訣「移、勿、側、陪、送」。「移」就是不要移動他,同時把周邊可能造成傷害的尖銳物品移開;「勿」就是不要強迫餵藥,這時餵藥也沒效,也不要勉強在嘴裡塞入不適當的東西,因為可能反而讓患者呼吸道受阻塞;「側」就是讓患者側臥,排出唾液,而不要產生吸入性肺炎;「陪」就是陪伴在側,等到癲癇結束,完全清醒,患者能自己處理狀況後再離開;「送」就是發作時間過長時,或是有意外的傷害,受傷、流血過多,再把患者送醫。

施醫師說,癲癇患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疾病,並不是特別奇怪的病,就像發生在別的器官上的疾病:有些人是心臟病、有些人是胰臟疾病發展成糖尿病,而癲癇患者只是剛好發生在腦部的疾病。只要吃藥,不要讓腦細胞活動異常,就可以跟別人一樣過日子。

【延伸閱讀】

過敏性鼻炎好難受 減敏療法來stop

莫名出血點、瘀青! 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恐腦出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0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各級學校都放暑假了,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期間,家長都為學童們安排了什麼活動?眼科醫師提醒,學生放暑假,最好是多從事戶外活動,不要讓眼睛長時間緊盯螢幕,否則過了一個暑假,近視度數也跟著飆升。 暑假期間 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眼科主治醫師蔡景耀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你捐血了嗎?據統計,國內17到20歲的年輕人捐血意願低落,10年間幾乎少掉一大半,因此常常鬧血荒。專家強調,捐血救人利已,可降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年滿17歲就可以開始挽袖捐血。 去年僅18萬年輕人捐血 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課長陳絜先指出,國內每年有70萬人次,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1名才出生一個多月的新生兒,身上出現痱子、濕疹等症狀,讓新生兒搔癢難耐,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爸媽擔心孩子著涼,常常讓孩子穿很多衣服,導致太過悶熱長出濕疹等症狀,經由改善平時孩子穿著且治療後,這名新生兒症狀已逐漸舒緩,讓爸媽也放下心中一塊石頭。 濕疹嚴重 恐影響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因為身體內甲狀腺素增加,造成的一種臨床症候群,發生原因可能是腦下垂體失調、遺傳、壓力、碘攝食量過高…等,症狀方面,林兆啟醫師表示,常見有心悸、手抖、體重下降、緊張、失眠、怕熱、容易流汗、脖子變粗、凸眼、掉髮…等。 一名女性上班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