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發病後平均存活不到10年 RNAi藥物從源頭抑止罕病大有可為

發病後平均存活不到10年 RNAi藥物從源頭抑止罕病大有可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0多歲的陳先生,近年來漸進式地手脚麻木、有針刺感,也變得容易腹瀉,無力上樓梯,就醫診治也未見改善,原本以為是因為年紀漸長,身體機能退化所致。但是親戚中有人也出現類似症狀,可能是家族共同的健康隱患,經過抽血進行基因檢查後,才發現罹患罕見的「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如果未能及早確診並且治療,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8~10年,且病況若持續惡化,恐致癱瘓。

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P 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教授表示,FAP是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致病主因是特定的基因突變導致生成的蛋白質結構異常、進而造成類澱粉蛋白無法自然排除,沉積在體內各器官導致功能損害,有9成以上患者會伴隨晚發性的周邊神經退化、神經性疼痛以及自律神經失調,大約在7~8年後,病情就會惡化到無法行走、重要內臟器官衰竭,其中最嚴重的情況便是心肌病變導致心臟衰竭,以及心臟傳導異常導致心律不整,需要裝心律調節器。

初估國內現知的FAP患者人數約為150~180位,大多於50歲之後發病。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疾病是顯性遺傳,只要家族中有此遺傳因子,其後代無論男女都有五成的遺傳機率,產生病變後會侵犯周邊神經、心臟、腸胃道、腦膜、眼睛等器官系統,造成各種細微症狀、不易察覺。由於大眾對FAP與其發病症狀不甚了解,預期還有許多不同程度的隱藏患者並未被診斷出來。

RNAi干擾療法治罕病 掀醫界關注

謝松蒼教授也說明,罹患FAP導致的器官功能損害或異常,過去多藉由外科手術、臟器移植等方式解決,但只能治標而不治本,再加上器官移植仍有許多限制與術後照護問題,對患者生活影響甚鉅;目前國外已經成功發展RNAi干擾療法具有高選擇性與標靶性,可以抑止特定基因的轉錄,減少異常蛋白的產生,因此能有效減緩FAP的病程與症狀影響。RNAi干擾療法也是諾貝爾醫學獎的所肯定的創新研究,普遍被認為是當今全球生物製藥開發的領域中,最有前途並迅速發展的領域之一。

謝松蒼教授強調,雖然基因層面的治療具有獨特優勢,而減少手術對於患者體況的破壞率也可大幅降低。但是將RNAi干擾機轉成功地藥品化並且產生穩定的治療效果難度極高,因此當美國FDA核准全球第一個針對罕病治療的RNAi干擾藥物,已經引起醫界大幅討論與關注,台灣也因為獨具FAP的特有基因型而被納入臨床研究的收案地區之一,可謂走在全球先進治療的浪頭上。

如今基因檢測與治療方式都更趨成熟,若有家中親友已確診罹患FAP,專家也建議家族成員都應提高警覺,盡快安排檢測是否同樣具有致病基因,方能及早治療、從源頭就阻止病情的發展。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8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如果均有健保給付,每月藥費三、四萬元,跟每月近二十萬元的抗癌藥物,該挑哪一個?許多病友選擇藥物時,總以為愈貴藥物療效愈好,其實不然,用對了時機及順序,才可能有效延長存活期。50歲老菸槍晚期肺癌 標靶接力續命長久以來肺癌被視為絕症,隨著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高雄長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全台灣每10萬人就有2.17人患有原發性免疫缺損症(PIDs),其中,國人較常見的是無免疫球蛋白血症,這群人因先天體內不會製造免疫球蛋白對抗外來的病菌,因此常出現反覆感染的症狀。在過去因疾病觀念不足或是負擔不起定期輸注免疫球蛋白的高額醫療費用,有些兒童長期嚴重反覆感染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肺阻塞「喘咳痰」 患者平均壽命少常人11年咳嗽、氣喘、痰多,疫情期間常戴口罩呼吸更受限。喘咳痰看似普通感冒的症狀,但若久咳不癒,很可能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又簡稱肺阻塞(COPD),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00萬人因肺阻塞死亡,且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暨胸腔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表示,時序進入秋冬,全球COVID-19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有增加趨勢。為降低國內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今(2020)年12月1日將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強化「邊境檢疫」、「社區防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