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百萬網紅夫妻「冬眠」養病 憂鬱症不復發!醫師建議這樣做

百萬網紅夫妻「冬眠」養病 憂鬱症不復發!醫師建議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知名網紅理科太太拍攝影片,哽咽宣布要暫時休息,和罹患3年憂鬱症的先生John一起養病。理科太太說:「John生病了,我因此不理解他一段時間。」憂鬱症形成原因很多,他是因為腦內血清素分泌不足、荷爾蒙不平衡,所以無法像我們一樣判斷事情,每天都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光是今年憂鬱症就發作6次!

要治療就治到好 此生有一半機會不發作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醫師表示,第一次憂鬱症發作時,有沒有好好吃藥,以及放鬆身心不要有過大壓力,是決定日後會不會再復發的關鍵因素。根據研究顯示,得過憂鬱症的病人治癒之後,再復發的機率為50%。學會紓壓、保持良好人際關、不要有過大壓力,那就有一半的機會,此生有可能不會再發作。
自行停藥沒治好 發作2次復發率高達80%
但是,很多憂鬱症患者,在單次症狀發作時,沒有用藥療程達6個月以上,潘怡如醫師說,有些患者常常自行停藥,後續發生憂鬱症情形就會更高。例如憂鬱症患者20歲發病,25歲又復發,那之後憂鬱症再發作的比例,就高達80%。也就是說憂鬱症一定要遵照醫囑用藥,要治療就治到好,否則復發的機率反而更高。
名人坦承患憂鬱症 鼓勵其他患者勇敢面對
另外,John也在影片中說明,為了小孩我們會試著慢慢好起來,也試著解決我們的問題,向大家坦承有憂鬱症或其他身心問題,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我們要抬頭挺胸,然後更堅強的回來,重新拍攝影片,給支持我們的粉絲觀看。
得憂鬱症不可恥 醫建議家人多傾聽陪伴
家裡有憂鬱症的患者,照顧者要體諒理解對方;潘怡如醫師提醒大家,生病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外界不需要污名化,反而要鼓勵家人好好就醫。同時避免言語過度刺激對方,及早就診不但能快一點好,降低復發風險,也比較不會在生活當中,產生難以彌補的裂痕。

【延伸閱讀】

血管疾病不容忽視 主動脈、周邊血管新科技 治療再升級

偏鄉C肝微根除計劃 雲林縣口湖鄉先行一步

癌症骨轉移可治療 高醫辦骨勵加油站做衛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4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0多歲病人就醫時被診斷心臟衰竭,因病情無法改善,情緒失落憂鬱,後來因為症狀加劇,轉至林口長庚急診就醫,經心臟衰竭照護團隊整合治療,改善病情後出院並規律回診,該患者回到工作崗位上,恢復了自信。建構「全人照護」團隊 住院率再降5%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心衰...

閱讀詳情 »

大腦神經發炎是阿茲海默症(AD)、亨丁頓舞蹈症(HD)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因,病情嚴重時,患者無法控制四肢,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發現,如能抑制關鍵蛋白質Galectin-3,就能有效降低大腦發炎反應。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醣科學團隊,以及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學團隊最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灣高齡社會來臨,對老人家來說,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與陪伴是一帖良藥!為此,輔仁大學與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燃點公民平台一起舉辦「青銀共伴 世代對話--陪阿公阿嬤快樂拍片」活動,由輔仁大學廣告系三年級的70位學生,陪伴大安區的15位長者拍攝紀錄影片,帶大家看看老人家可愛的一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的小腿至少有300個小洞,連自己都不敢看」,59歲王先生從事室內裝潢業,6年前罹患肺癌,因左鼠蹊部肺癌轉移造成左大腿骨病理性骨折,在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及局部電療後,在3年前左小腿出現淋巴水腫,左小腿皮膚不時流出淋巴液,全身飄散惡臭味道,需帶著水桶隨時備用,走過的地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