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益生菌怎麼挑選?台大吳佳鴻醫師:關鍵在這6點

「益生菌」近幾年非常熱門,不只許多科學研究主題都圍繞著益生菌,連報章媒體、雜誌書籍、廣告宣傳、網路文章等,都看得到益生菌的資訊,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不勝枚舉,也是民眾最常吃的保健食品之一,由此可知益生菌熱門與受到關注的程度。

益生菌怎麼挑選?台大吳佳鴻醫師:關鍵在這6點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美國首屈一指的「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選出十項二○一七年最具前瞻性及潛力的醫療創新科技,排名第一的就是腸道菌。目前腸道菌的相關研究很多,主要針對腸胃道疾病,如細菌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症、腸燥症等,隨著更多的研究進展,未來也有機會運用在皮膚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控制上。腸道菌的研究不僅在科學界很熱門,同時也受到官方重視,美國白宮發起了「國家微生物計畫」(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投入一億兩千萬美金,加上各方投入的四億美金資

源,希望可以加速腸道菌的研發。由此可見,這些棲息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是多麼受到矚目,不僅是目前科學研究的重點,想必也將成為未來治療疾病、健康促進的明日之星。

腸道菌和腸道黏膜屏蔽,彼此會互相影響,也都是維持健康腸道功能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腸道菌叢失衡、發生腸漏,就可能引發免疫和發炎風暴,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慢性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傷害健康。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對於疾病的預防或治療有正面效果,包括血糖和血脂肪代謝、腸漏、發炎、氧化壓力、腸胃疾病、過敏、感染性疾病、腦部認知與大腦作用等。

「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廠牌的不同益生菌,到底該怎麼挑呢?」太多產品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並不是每一種稱作「益生菌」的產品都一樣,況且又常常有新產品不斷被開發出來,這裡很難每種都一一說明,不過有些原則可以提供參考,幫助我們挑選。

根據「國際益生菌及益菌質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SAPP)的建議,以及ISAPP召開的益生菌研討會所達成的專家共識,開宗明義針對「益生菌」做出下述定義:「指當我們攝食一定足夠的量時,可以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這個定義雖然看似簡短,但接下來的各項原則,都圍繞此一定義而生:

  1. 有效菌株:既然是要對人體產生健康效益,那麼最好挑選含有經研究證實其健康效益的菌株,產品也標示清楚該菌株名稱。以「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為例,其中「Bifidobacterium」是菌屬名,「lactis」是菌種名,「Bb-12」是菌株名,能夠完整標示出菌株名為最佳。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包括「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與「Bifidobacterium」(雙歧桿菌屬)兩大類。「Saccharomyces boulardii」則是益生酵母菌的一種。
  1. 菌量足夠:依照定義,要攝取一定足夠劑量的益生菌才能產生健康效益,菌量是否足夠因此很重要。不同菌株之間,需要的量可能不盡相同,端看各研究顯示其有效劑量的多寡,不見得愈多就愈好。一般而言,大約是每次食用要有一億至百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CFU,是一種計算活的細菌數量的方式)左右。產品上應該標示清楚,在產品截止日期之前,每次服用或每一份量,會吃入多少的菌落形成單位。
  1. 如何服用:每次應服用多少劑量應該標示清楚。至於到底該空腹服用?隨餐服用?還是飯後服用?根據研究,在餐前三十分鐘內或隨餐服用,益生菌在腸道內有較高的存活率。
  1. 保存方式:是否需要冷藏,依照各種產品製作不同而異,應該清楚標示。
  1. 廠商資訊:清楚標示製造廠商、聯絡與諮詢方式等產品基本相關資訊。
  1. 含愈多種不同的菌愈好嗎?根據ISAPP建議,其實不一定,端看使用者想獲得什麼樣的效果,而所挑選的產品菌種是否有研究佐證此一功效。

「想獲得益生菌一定要買益生菌產品來吃嗎?」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酵食物如酸菜、泡菜、味噌、優格、納豆等也含有益生菌,而且相關研究指出,除了益生菌,這類食物在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許多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胺基酸、多醣體(polysaccharide)、抗氧化物等。

總之,多吃各類食物,就可以讓自己獲得多樣化的腸道菌,若有特別需求,再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品即可。倘若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使用,或者不知該如何使用,或者本身健康狀況較特殊,請務必洽詢專業人員。

 

益生菌怎麼挑選?台大吳佳鴻醫師:關鍵在這6點

本文節錄:【腸漏,發炎的關鍵】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吳佳鴻醫師

鴻馨診所院長。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臺灣醫用營養醫學會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醫師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核心課程訓練、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專科醫師考試通過。

吳醫師認為身體的組織、系統、器官的生理運作,都是彼此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非獨立運行。面對慢性病的趨勢,我們可以試著跳脫以「疾病為中心」、器官各自獨立、單純治療症狀的框架,融入以「創造健康」、「人為中心」的全人整體照護思維,透過生活形態中飲食營養、運動活動、睡眠休息、壓力管理、周邊關係、心理情緒心靈等各面向的調整,讓身體各系統間的生理功能和諧運作,進而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Optimal Health)。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邊的人,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健康。 

相關推薦

莫斯科芭蕾舞團來台表演先後爆出8人染疫,其餘44名團員預計在今天分三個班機返回俄羅斯。本台記者晚間在桃園機場掌握團員離境狀況,有舞者見媒體捕捉也特別揮手示意。據了解,部分團員將在晚間10時05搭乘飛機,從桃園機場起飛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堡轉機;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舞者們用另類的姿態轉身,提醒大家在疫苗還...

閱讀詳情 »

莫斯科芭蕾舞團受邀來台,卻因8人染疫,演出全部取消,原本說就地隔離,前一晚卻臨時得改住安心防疫所,團員錯愕、沮喪,一度拒絕。指揮中心解釋,是因旅館無法提供防疫旅館條件,經過俄國駐台代表處溝通才化解,但也同意不等隔離期滿,今天就協助安排搭機離台。原本被要求在飯店就地隔離,卻臨時要拖著大包小包行李,上公...

閱讀詳情 »

簡單豐足》為何變得容易生病?洛桑醫師教你因時養生,掌握一天的「時間醫學」! 人體內每個器官,在不同時間區段的表現是有波動的。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指出,比方說早上是心臟病與中風的好發時間,到了下午,心臟跟肺都會變得比較有力。 因心臟病開刀的患者,若在下午...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759、760),均自美國入境。莊人祥表示,案759為本國籍50多歲女性,為昨(17)日公布案752之家人,2人11月30日一同自美國搭機返臺探親,12月2日入境後,至住處居家檢疫。因案752檢驗確診,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