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真有「防疫食物」! 營養師揭4大類食物助升免疫力

▲(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發還有一大段路,想保護自己,唯有強化全身免疫系統、當個健康寶寶,營養師就建議還真有所謂的「防疫食物」概念可參考,日常飲食最好加強4個重點,包括足量蛋白質、鋅離子和多醣體、維生素以及7色的植化素,通通可以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到。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陳扆洵表示,對抗外來的健康威脅,其中最關鍵的防禦,跟體內第二個大腦「腸道」有很大的關聯,因腸道擁有全身70%的免疫細胞,以及快速生長、抵禦外敵的腸黏膜,能像掃把一樣將廢物掃出體外,因此腸道也稱作人體第二大免疫器官,扮演著僅次於皮膚的免疫關卡。

一旦腸黏膜因營養不足而萎縮,不僅無法順利排除廢物,也如同大門敞開,讓外敵入侵引起感染或敗血症,因此,陳扆洵強調,顧好腸道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

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吃對4類「防疫食物」顧腸道、固免疫:

第一類: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營養師建議每個人、每餐要吃「一掌心」大的優質蛋白(約2份蛋白質)。依照不同來源可以選擇豆類:熟黃豆(黑豆)4湯匙、(黑)豆漿500cc等植物性來源;海鮮類:1/3尾鯖魚或秋刀魚、草蝦6尾;一顆水煮蛋(荷包蛋、蒸蛋或茶碗蒸);2兩的雞或豬、牛肉,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第二類:鋅離子、多醣體
有助黏膜細胞分裂、再生的鋅離子,主要存在於肉與海鮮、貝類、南瓜籽、黑芝麻等。吃足第一招的蛋白質來源,鋅就不容易缺乏。多醣體(Polysaccharide)則為單糖組成的巨大醣分子,與啟動體內免疫淋巴細胞活性、活化免疫細胞有關,菇類(香菇、洋菇、猴頭菇、木耳等)中可吃到較多的多醣體。

第三類:維生素A、B群、C幫助黏膜組織完整性
除了腸黏膜,呼吸道黏膜也與氣管發炎、肺炎、感冒症狀有關。這類維生素多存在蔬菜、水果中,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4碟青菜、3顆拳頭大的水果;同時吃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保護黏膜組織。

第四類:7色植化素抗發炎、抗自由基
植化素又稱為「21世紀的第7營養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活化免疫機能、調節人體免疫力的好處,但它存在哪裡呢?其實紅、橙、黃、綠、紫、黑、白色的食物各有特定的植化素,陳扆洵建議每天「紅番茄(茄紅素)、柳橙(類胡蘿蔔素)、黃甜椒(葉黃素)、深綠蔬菜(葉綠素)、茄子(多酚)、黑木耳(花青素)、筊白筍、洋蔥(槲皮素)」7個顏色都吃到,抗氧化、抗發炎效果才會高。

此外,陳扆洵說,優酪乳、優格等發酵食物也是補充好菌、提升免疫的好方法,建議民眾可從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小綠人商品挑選起;同時多補充水分、做足運動、睡足7至8小時、多洗手、減少觸摸眼、口、鼻,便可擁有平衡又可抵抗侵襲的免疫力。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預測疫情兩大關鍵者 陳時中:中國講的沒人信、WHO又從不講話

最新禁令!不只出門戴口罩 「自主健康管理加強版」有這兩行為就罰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台灣人口高齡化,長輩的生活品質,跟口腔健康息息相關。一般而言,30歲前常見缺牙原因多與蛀牙相關。但到了四十歲以後,因牙周病導致缺牙的比率越來越高,牙齒狀況可能影響身體的狀況。 當代牙科醫療體系當代牙醫診所葉立維院長曾治療過一位牙周病患者,因口腔下排的假牙搖晃、牙齦...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你是晚婚晚育一族嗎?考慮過試管嬰兒嗎?想要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試管嬰兒產前追蹤計劃很重要。台灣低薪、高房價環境,造成國人生育意願難提升,晚婚晚育不僅加速人口老化,隨著35歲後女性卵子數量和品質快速下降,高齡夫妻面臨不孕、懷孕率下滑問題之際,生產風險與醫療成...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等待疫苗「混打」的民眾,第15期打得到的希望越來越確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6)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公開證實,第15期的確朝開放第一劑接種AZ疫苗者可以「混打」BNT跟莫德納疫苗的可能在走,目前預估符合「混打」資格的人數約有97萬人。 莊人祥表示,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前副總統陳建仁出訪波蘭及立陶宛,但因為陳建仁先前參加的是高端疫苗的人體試驗,在國際僅4國承認高端疫苗的現況下,格外引發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6)日下午主持疫情記者會時也被現場媒體追問陳建仁出訪模式,但莊人祥話說的很坦白「我也不清楚」。 台灣國產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