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真的吃出好心情! 研究:短暫飲食改變可緩解憂鬱症狀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憂鬱症狀嗎?快改變你吃下肚的食物種類!根據澳洲學者今年10月發表的研究指出,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等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國內專家也說,即使只是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

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是針對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3周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該研究,方法上透過心理學中常說的「認知」及持續性「增強」,來改變行為,也得出預期的效果。

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但葉雅馨說,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提醒,反覆食用糖份紓緩壓力情緒,容易造成上癮,並非好的選擇,呼籲民眾若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之外,也可以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食物。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指出,研究是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利用同儕效應,陪伴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對方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盼來「救命藥」了! 健保拍板有條件給付

食安稽查多家5星飯店出包! 食材逾期、麵條含防腐劑名單一一公布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提醒患者不可食用不明草藥。(圖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聽信「防病毒草藥」謠言,差點害命!台中一名60歲B肝婦人,日前聽聞喝下坊間宮廟所調配的草藥,能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竟傻傻連續喝了3周,結果陸續出現黃疸、腹水等症狀,就醫緊急透過...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原料藥「斷料」威脅一直都在,自從食藥署3月17日公布相關通報機制以後,各地藥局通報量一口氣爆增上千件,但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有些藥局只要叫不到貨就通報,事實上可能只是通路商、供應商問題,食藥署一一評估後...

閱讀詳情 »

一名五十歲的男性軍人發覺手指發紫、不斷掉髮,且感冒總是好不了,一開始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漸漸地工作上開始越來越吃力,進而趕緊就醫並確診為硬皮病,且同時併發雷諾氏現象及間質性肺病,不只手指頭受雷諾氏現象影響發黑壞死、疼痛難耐,如同木乃伊般,肺部更因間質性肺病產生纖維化現象,只好辦理退伍在家臥床靜養,時...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衛福部)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補償,第二階段即起開放「照顧者」申請了!衛福部今(31)日正式受理受隔離或檢疫者之照顧者防疫補償申請,民眾可採線上、郵寄或臨櫃等方式,向受照顧對象隔離或檢疫結束時的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申請;不過得注意的是,如果照顧者原本即無工作,包括退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