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眨眼、焦慮⋯都是求救訊號!判斷妥瑞氏症看「2現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眨眼 焦慮⋯都是求救訊號!判斷妥瑞氏症看「2現象」

「呃……我就是上課中,嗯!在安靜的,嗯!時候啊,也會嗯!發出一點這樣嗯!的聲音嗯!醫生你看的出來嗯!很明顯吧嗯!啊同學都會一直學我,害我不嗯!知道怎麼嗯!辦才好。」一位滿臉焦慮的國小6年級小男生前往就診時,因為妥瑞氏症的原因,一邊眨眼一邊害羞,但又吃力地表達出自己的困難。

妥瑞氏症讓家長緊張,孩子更每天都在求救
該男童母親表示,男童原只在小時候出現眨眼睛症狀,診所醫生判斷是單純過敏,定期觀察就好;但是升上高年級後,狀況越來越糟糕,還因此被同學嘲笑與霸凌。近期甚至發現,男童每日洗手時間過長,多次提醒後還是無法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在診間問診時也明顯觀察到,男童的表情隨著媽媽的煩躁與說話快步調,出現更加劇烈地影響,雖然每天都明顯地用行為表現出不安與求救訊號,但家長常因為過於擔心孩子的生活情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表現。於是醫師先試著緩解媽媽的緊張不安,進而思考該如何避免親子間持續蔓延的焦慮。

18歲前有以下症狀,可能是妥瑞氏症
蔣立德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表現,會隨著個案當下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社交環境的變化有非常明顯起伏。例如:在需要面對大眾時,或是有環境轉換與其他生活事件干擾之下,這些抽搐表現會比平常來得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個案與旁人的困擾。

在臨床上,醫師並不會因為看到症狀出現,就立即開立藥物,多半會先與個案和家人討論適應的狀況與經驗,進行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之後,才會依照個別情況考慮不同治療方式。在排除一般生理與物質濫用問題後,若患者在18歲以前出現以下現象,就要評估是妥瑞氏症的可能性:

  • 超過1年的多重動作抽搐
  • 1種以上的發聲抽搐

成年後5成患者症狀會完全痊癒
蔣立德解釋,以病程來說,常見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5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成年後約有5成的個案,,而另外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

許多家長因孩子症狀未持續出現,因此未規律就醫,但症狀的起伏不定,往往與個案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蔣立德提醒,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妥瑞氏症的患者常會出現其他精神科的共病,例如有5成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4成合併強迫症,因此在與患者的相處上,長輩更得細心觀察病患在情緒行為上的變化,一旦發現異狀,需積極前往兒童精神科進行評估。同時教育單位也要努力經營友善的環境,避免霸凌的產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李盛雯/專訪報導 自從2019年12月確診首宗感染個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迄今仍以超乎想像的破壞力肆虐全球,但在這股疫情海嘯之下,好企業更能打出漂亮的「疫」戰!全球知名生物科技製藥企業Amgen安進藥廠在台灣成立剛滿5周年,今年二度蟬聯《HR Asia》的...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入境台灣要不要「全面普篩」,一直有爭議,今(20)日有媒體報導指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選中12個高風險國家、地區,預計9月起,對入境者全面進行PCR核酸檢測。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出面駁斥「媒體亂寫!」暫無此...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財務吃緊,衛福部長陳時中已數度公開宣示要調漲保費,還要調整民眾的部分負擔,但開源不夠,如何節流更是關鍵,尤其近年新藥物要價不斐,讓健保財務越發沈重,國內藥界觀察,「生物相似性藥」有望成為健保節流的金雞母,因為健保核價金額可先砍1...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國產疫苗進度各界矚目,食藥署日前已有條件核准國光生技的COVID-19候選疫苗的第一期臨床試驗計畫,允許其展開「收案篩選受試者」動作,食藥署今(20)日進一步表示,國光生技已補齊技術性資料,經審核同意計畫進行施打受試者。 食藥署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