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眨眼、焦慮⋯都是求救訊號!判斷妥瑞氏症看「2現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眨眼 焦慮⋯都是求救訊號!判斷妥瑞氏症看「2現象」

「呃……我就是上課中,嗯!在安靜的,嗯!時候啊,也會嗯!發出一點這樣嗯!的聲音嗯!醫生你看的出來嗯!很明顯吧嗯!啊同學都會一直學我,害我不嗯!知道怎麼嗯!辦才好。」一位滿臉焦慮的國小6年級小男生前往就診時,因為妥瑞氏症的原因,一邊眨眼一邊害羞,但又吃力地表達出自己的困難。

妥瑞氏症讓家長緊張,孩子更每天都在求救
該男童母親表示,男童原只在小時候出現眨眼睛症狀,診所醫生判斷是單純過敏,定期觀察就好;但是升上高年級後,狀況越來越糟糕,還因此被同學嘲笑與霸凌。近期甚至發現,男童每日洗手時間過長,多次提醒後還是無法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在診間問診時也明顯觀察到,男童的表情隨著媽媽的煩躁與說話快步調,出現更加劇烈地影響,雖然每天都明顯地用行為表現出不安與求救訊號,但家長常因為過於擔心孩子的生活情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表現。於是醫師先試著緩解媽媽的緊張不安,進而思考該如何避免親子間持續蔓延的焦慮。

18歲前有以下症狀,可能是妥瑞氏症
蔣立德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表現,會隨著個案當下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社交環境的變化有非常明顯起伏。例如:在需要面對大眾時,或是有環境轉換與其他生活事件干擾之下,這些抽搐表現會比平常來得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個案與旁人的困擾。

在臨床上,醫師並不會因為看到症狀出現,就立即開立藥物,多半會先與個案和家人討論適應的狀況與經驗,進行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之後,才會依照個別情況考慮不同治療方式。在排除一般生理與物質濫用問題後,若患者在18歲以前出現以下現象,就要評估是妥瑞氏症的可能性:

  • 超過1年的多重動作抽搐
  • 1種以上的發聲抽搐

成年後5成患者症狀會完全痊癒
蔣立德解釋,以病程來說,常見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5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成年後約有5成的個案,,而另外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

許多家長因孩子症狀未持續出現,因此未規律就醫,但症狀的起伏不定,往往與個案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蔣立德提醒,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妥瑞氏症的患者常會出現其他精神科的共病,例如有5成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4成合併強迫症,因此在與患者的相處上,長輩更得細心觀察病患在情緒行為上的變化,一旦發現異狀,需積極前往兒童精神科進行評估。同時教育單位也要努力經營友善的環境,避免霸凌的產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救護車發出的鳴笛聲貫穿耳際,在急診室服務的志工潘鳳玉馬上備妥病床待命。每天在急診室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有的人會承受不住;樂觀的她還是常保笑容,她的秘訣就是「知足常樂、熱血助人」。她說,看到別人不幸,自己身體健康就該滿足;更進一步,行有餘力就該幫助不幸的人,「捐血」就是她的方式之一。 潘鳳玉從35歲開始...

閱讀詳情 »

「太太生產發生嚴重血崩,感謝捐血人無私奉獻,讓我的家庭圓滿」,定期捐血人張鎮郎有感於多年前太太蕭瑞云生產時發生嚴重血崩,陌生人的愛心血液救回她一命,讓張先生擁有一個圓滿的家庭,決心投入捐血行列。 民國85年蕭瑞云產後發生嚴重血崩,原本滿心歡喜準備迎接小生命的家人,心情如洗三溫暖。醫院要他們找人來捐血...

閱讀詳情 »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常聽到、見到這樣的標語,但若非親身經歷體會,實在無法激發動機前往捐血。家住台東縣太麻里鄉的羅忠義先生這樣說著。 去年發生在太麻里的一場車禍,讓羅先生親身感受到「愛要及時」。車禍的受害者為羅先生的母親,當救護車從太麻里火速趕往台東馬偕醫院的同時;接獲通知的羅先生也是開著車飛快趕往...

閱讀詳情 »

家住北港的「庒脚仔人」陳呈全先生,行事低調、寡言木訥,育有2個女兒。民國79年編入消防隊,擔任苓雅小隊長已達25年。此次高雄氣爆事件,他就在苓雅區現場調度灑水降温,二次爆炸起火,生命就在他指尖溜過,令他感觸特別深。 陳呈全先生   回憶案發當晚,同仁接獲報案英勇救災,卻不幸一個個在瞬間的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