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眼前發黑、手腳無法動彈 竟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眼前發黑 手腳無法動彈 竟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病友謝小姐某天起突然不停打嗝、嘔吐,右眼視線也出現黑點、左手無法動彈,求診多科都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位年輕醫師警覺,將謝小姐轉診進行神經理學檢查、磁振造影和血液檢查,才終於確診是泛視神經脊髓炎!來回花了近三個月,但謝小姐卻已反覆發病五次以上,導致右眼看不見、左眼也只剩一小範圍的視力。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4,臨床研究顯示,在未獲得妥善治療情況下,90%患者會反覆急性發作,而每一次復發都可能是一次重度傷害,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因此避免症狀復發成為治療一大關鍵!

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孫苑庭醫師指出,過往國內並無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患者僅能仰賴其他疾病藥物以延緩症狀,但仍存有高復發風險。近年已有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專門針對病理機轉設計,台灣最近也已核准,其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79%復發風險,避免患者功能惡化,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治療帶來一線曙光!

泛視神經脊髓炎 好發於亞洲成年女性

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的發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說明,每個患者發炎部位不同,產生症狀也不盡相同,例如視神經發炎會導致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損,脊髓發炎則易造成行動或感覺功能障礙。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且亞洲、拉丁美洲等非白種人口罹病機率更高,近年來台灣罹病人數更有增加趨勢。

泛視神經脊髓炎較少漸進性病程,而是經常出現症狀復發情況,臨床統計,首次發病後又未獲得妥善治療的情況下,約60%患者在第一年內會再次發作,三年內則有高達90%患者復發!羅榮昇理事長說明,發病時通常在數天內出現症狀,並在數週至數月逐漸改善,然而,長期反覆發作會導致累積性神經損傷,且研究指出,每次復發都會導致患者的生活功能在短期內迅速惡化,更有國外統計,如果缺乏妥善治療,近半數患者於發病後五年內需要仰賴輪椅或輔具行走,在在顯示及早診斷且正確治療的重要性!

預防復發為首要治療關鍵!

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孫苑庭醫師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分成急性發作期及慢性穩定期,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無論是否首次發作,所有懷疑罹病的患者皆應立即以急性發作期治療,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或進行血漿置換,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因此一旦確診,醫師與患者就應以預防復發作為長期治療目的,藥物選擇上也應以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為首要考量。

然而,孫苑庭醫師指出,過往國內並無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多以其他免疫疾病通用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治療,但也連帶產生許多問題,例如高劑量的副作用多、療效未經臨床試驗證實、復發風險仍高。近年已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出現,患者可透過每月皮下注射用藥,抑制免疫細胞反應、減少破壞中樞神經正常細胞,進而達到避免症狀復發效果,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安慰組,試驗組患者在使用該藥物後,復發風險降低了79%,用藥三年後有85%的病人皆未復發!此款藥物已於前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核准,台灣也已在去年底核准,期望能早日上市、造福更多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

輾轉各科終於確診、卻苦無正確藥物

羅榮昇理事長表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初期發作時會同時出現多種症狀,加上患者跟醫護人員皆不熟悉、不易連結疾病,導致許多患者一開始不知道要去哪一科求診,導致延誤及早治療時機,可能已因多次發作而造成功能損傷,且歷經輾轉終於確診後,現有藥物卻僅能延緩症狀,病友及家屬還是必須承擔症狀復發的風險與恐懼,患者若能及早確診並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即有機會避免症狀復發、減少失能狀況發生,也能避免造成後續巨大的家庭與社會負擔。

「發病以來最害怕的就是哪一天病情突然又發作,會奪走我僅存的視力,再也無法見到最親愛的家人,所以很希望能有更值得信賴的治療選擇,讓自己可以真的放心。」病友謝小姐分享,雖然泛視神經脊髓炎相對陌生,但台灣還有很多像她一樣的病友期待著更好的治療方式出現,希望能讓大眾及更多醫護人員認識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存在,共同關懷這群弱勢病友的權益,將來也期望能有更多醫療與行政資源的投入,幫助減輕病友及家屬在經濟及生活上的負擔!

【延伸閱讀】

雙眼模糊、背痛癱瘓 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5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從歐美國家紅到台灣的Tabata訓練,宣稱運動七分鐘就能燃燒脂肪!但國健署不是說至少要運動30分鐘以上才會開始燃燒脂肪嗎?真的有一分耕耘、十被收穫嗎?美國健康與適能期刊指出,做高強度訓練動作共12項,如開合跳、伏地挺身、深蹲、弓步等,而且,經過科學實證,這項Tabata...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氣喘反覆發作10餘年,37歲鄭小姐連工作都無以為繼,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倪永倫醫師找出病因,原來她愛美不想變成「月亮臉」,自己把藥物七減八扣,難怪效果不彰,經示範衛教與治療,病情明顯改善,鄭小姐也下定決心遵從醫囑,跟氣喘說拜拜。鄭小姐氣喘病史10餘年,各種治療氣喘藥物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恐造成交通事故!62歲的李先生,是名罹患糖尿病的計程車司機,為了搶時間載客人,經常錯過用餐、服藥時間,導致血糖長期高高低低,2年前開車途中,竟突然發抖、視線模糊,差點釀成車禍,讓他不得不中斷計程車事業。根據2010年美國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統計,糖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許多寶寶在滿了六個月之後,常常都有抓耳朵抓不停的現象。許多新手媽媽都有發現寶寶怎麼抓耳朵的頻率越來越高,時間也越來越長,擔心是否耳朵出現什麼問題,甚至認為是罕見疾病的徵兆。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南昌表示,從寶寶出生到一歲半左右都在口慾期,而口慾期的寶寶對於任何新奇有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