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眼睛眨不停有異物感是過敏?乾眼? 也可能這裡出問題

眼睛眨不停有異物感是過敏?乾眼? 也可能這裡出問題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34歲男性,平日工作以文書作業為主,眼睛長期盯著電腦,常常覺得有異物感、不舒服,甚至有時候會視力模糊。到一般診所檢查,醫生診斷為乾眼症,請他平時點人工淚液緩解;但這2年來,眨眼頻率不但大增,異物感以及視力模糊越來越常發生,即使都已經採用自體血清眼藥水也沒有改善。


以為乾眼症造成不適 竟是眼瞼內眥贅皮導致


病人後續至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李婉如門診檢查,發現雙眼眼角膜有點狀上皮缺損,判斷可能是下排眼瞼內眥贅皮導致的倒睫毛,不停的刷病人的眼角膜,長期反覆性的刺激下,產生類似乾眼症的點狀上皮缺損,因此讓病人產生異物感、不舒服甚至視力模糊。於是建議病人接受眼瞼內眥贅皮矯正手術,術後病人眼睛異物感大幅減少,角膜也不再有上皮缺損,視力也變得更穩定。


眼瞼內眥贅皮亦稱內眥皺襞(英語:epicanthic fold),俗稱蒙古褶,是人類上眼瞼眼框內側的皮膚皺摺,好發於亞洲人與西班牙裔的人種,大約百分之百的亞洲嬰兒在3到6個月的大的時候都有內眥贅皮,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顏面骨以及眼周組織發育,大多數會自動消失,少數的兒童到了學齡前,開始有不斷流眼淚、眨眼睛、甚至眼睛癢的症狀。


大多數這些孩子的確是因為過敏性結膜炎而導致,不過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檢查,醫師若發現孩子有內眥贅皮,通常會伴隨有倒睫毛與角膜點狀上皮缺損的現象,這樣的病人需要靠一些藥物輔助來控制角膜狀況不要變差,如果國小以上仍有此現象,還因此影響學習或是造成日常生活不便,選擇手術矯正是1個簡單又安全的方式。


老人眼瞼內翻 經常引起倒睫毛


李婉如門診觀察發現,眼瞼內翻是老人經常引起倒睫毛的原因,大多數因為老化,導致眼瞼周邊的肌肉鬆弛,造成眼瞼力量分布不平均,形成眼瞼內翻而睫毛倒插,症狀也是多為眨眼睛、眼睛異物感或是疼痛,嚴重者會有因為角膜受損而視力模糊,若不治療則可能造成反覆性角膜糜爛、角膜感染或是角膜瘢疤而可能失明。最簡單有效的治療方式,除了拔除睫毛以外,還有手術矯正眼瞼內翻,讓睫毛不再刺激角膜。


就有1名69歲女性,右眼上眼瞼長期有倒睫毛,一直有眼睛刺痛流淚的症狀,過去曾經接受過1次矯正手術,但5年後症狀疑似又復發。來到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李婉如門診,經檢查後發現右眼上眼瞼有內翻的現象,眼角膜上皮有點狀上皮缺損;病人接受眼瞼內翻手術之後,一直內翻戳到角膜的睫毛也轉向,再也不會刺激到眼睛造成不適。


眼睛有異物感一直眨眼 常被誤以為是過敏或是乾眼症


李婉如表示,平常眼睛有異物感、不舒服會一直眨眼,很多病人又合併有角膜上皮狀況,常常會被誤以為是過敏或是乾眼症,但治療後無法改善,常常需要考慮到眼瞼附近的結構異常,造成的倒睫毛或是角膜病變,不一樣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


李婉如提醒,兒童的下眼瞼內眥贅皮,需要家長的警覺和專業醫師的判斷,長期追蹤以後再決定治療方式;而老年性的退化性眼瞼內翻,也需要專業醫師的判斷與建議。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10度低溫冷死人是真的 天冷猝死3危險時刻應提高警覺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台北市民可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台北市衛生局宣布,即日開始,公費流感疫苗擴大全市民接種,目前成人疫苗剩下約1萬劑,幼兒疫苗僅餘600劑,呼籲民眾把握機會,儘快在過年前至北市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完成接種,有效預防流感的侵襲。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去年7月至今年1月25日,流感併發症病例以A型H3流感病毒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知道現在最流行什麼臉形嗎?是比瓜子臉與V形臉更有人氣,看起來更具幸福感的「蛋形臉」!不過,隨著年齡增長,不但蛋形臉不容易維持,臉部兩頰肌膚還會因鬆垮,導致從鼻尖到臉頰處看起來就像是運氣不佳的「黑桃臉」;也因此,創造顴骨的膨潤及拉提下顎緊緻度,成了醫美最受歡迎的療程,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許多人常會選擇雷射的方式來去除疤痕,但若剛接受完雷射手術的患者,應注意避免接受較高的水溫沖洗,甚至應避免泡在具酸鹼度的溫泉裡;否則,長時間浸泡,恐刺激傷口,誘發感染風險。臨床上,曾有名女性因騎車不小心跌倒,造成右小腿留下疤痕,一度影響自信心,才決定透過治療,改善疤痕;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吃重鹹,含糖飲料恐喝不停!過年期間家裡常出現肉乾、瓜子、魷魚絲等重口味的零食,是不是邊吃就想喝杯冰涼的含糖飲料,感覺更過癮呢?董氏基金會提醒,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餐點愈鹹可能讓人喝下愈多的含糖飲料,小心年後體重回不去了。澳洲迪肯大學去年在《兒科》期刊的研究,分析4283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