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眼科研究新突破 多功能幹細胞可望修復視神經

  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1大主因,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4千萬名老年人失明,其中10分之1係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看不見。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歷經3年,研究有了突破進展,將血液、皮膚等體細胞成功分化成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可望修復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受損。此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國際學術期刊〈Cells〉,獲得國際眼科學界的肯定。

  花蓮慈濟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表示,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中,約1成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3成情況越來越差,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導致失明。

  蔡榮坤說明,眼睛的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用來感光,再將影像傳往腦部,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一旦出現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色素上皮層退化,長出新生血管,會產生水腫、出血、看東西時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黑影等症狀。

  目前治療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為主,想抑制血管新生,病人必須持續注射,但對於已經發生嚴重視網膜損壞及感光細胞萎縮的病患並無法有效治療。

  花蓮慈濟眼科團隊以大鼠為實驗對象,先誘發大鼠產生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再從人體中取出少量的血液與皮膚等體細胞,植入大鼠體內,成功地分化成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與「視網膜節細胞」。

  研究團隊還利用分化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製造出視網膜微組織結構,並建立感光細胞分化技術,未來將進行人體試驗,希望幫助視網膜退化的黃斑部病變患者恢復視力。

  此外,眼科研究中心團隊首度成功地由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視網膜節細胞」,進一步形成具視神經傳導功能的視神經結構,未來將應用於青光眼合併視神經萎縮患者。

  蔡榮坤提到,依照現有醫療技術,無法改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視神經萎縮受損所造成的失明問題,但這次研究成果令人振奮,儘管距離臨床治療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已經提供治療的新方向。

相關推薦

現代人社會活動頻繁,應酬客戶、親朋相聚,都少不了外出就餐。然而,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今天,消​​費者在點菜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一個行業“潛規則”,廚師外出就餐時很少點三樣菜,因為它們都是可能致癌的“問題菜”。 1、鐵板牛柳 不少人...

閱讀詳情 »

  幾天之前,一人在家中給手機充電。就在此時,電話鈴響,他沒有拔下充電器便直接接聽。 幾秒之後,強大電源流過手機,年輕人被擊倒在地。他的父母沖進房間,發現他已失去了意識,心跳微弱,手指燒焦。 他被立即送往醫院,但是到達時即被宣布死亡。手機是非常實用的現代發明。然而,我們必須警惕,手機也可能...

閱讀詳情 »

以電腦顯示卡產品最為市場所知的麗臺科技,正式在台推出穿戴式心率紀錄器,可以從觀測心跳的變化,進一步瞭解人體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的狀況,對於現代人常見一些不大不小的身體微恙、就醫卻檢查不出什麼的情況,提供了精準的建議,可以做為醫院就診時的參考。 這台名為「愛相隨 amor H1」的穿戴裝置也具備市面上其...

閱讀詳情 »

2014 年登革熱正式進入高峰期,單週本土新增案例數突破 600 人,而病情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案例數也是自有完整資料以來同期人數最高,特別的是最新的死亡案例僅 59 歲,過去沒有得過登革熱也沒有慢性病,卻在頭一次感染就不治,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動手清潔居家環境已經不能再等。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