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證實:智慧型手機能治憂鬱症

研究證實:智慧型手機能治憂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智慧型手機竟能有效治療憂鬱症!最近多款高規格智慧型新手機上市,且皆主打附有健身類或與行動裝置配對的應用程式,藉由記錄個人心跳、睡眠習慣、步數等,就能管理個人身體健。根據《世界精神醫學期刊》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不僅能改善情緒狀態,同時也提供憂鬱症患者安全且可及性高的治療選擇。

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助降低憂鬱症狀

該研究由澳洲國家輔助醫學研究院、哈佛醫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及澳洲黑狗研究所共同主持,研究對象為3,414名18至59歲有精神疾病或相關症狀者,共檢驗了22種透過智慧型手機,提供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智慧型手機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的組別憂鬱症狀顯著降低,且比將手機與其他人類、電腦合併治療方式效果好,而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式,治療效益相同,若是獨立的應用程式,則效果更佳。

應用程式或心理諮商治療  改善情緒憂鬱無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教授表示,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設計與心理諮商相同,皆以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因此無論是應用程式或心理諮商,對於改善憂鬱或焦慮症狀並無差異。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能受惠於結合智慧型手機和生理回饋的應用程式,且因心理健康應用程式讓使用者便於操作,能夠每日記錄自我情緒、認知及行為變化。

另外,林家興教授提醒,智慧型手機心理相關應用程式因為能讓使用者獨自操作,得到自我控制感,所以對於輕度憂鬱症患者確實有幫助,但中度以上或情況複雜的憂鬱問題,應用程式無法全面取代藥物及心理治療,還是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可行性高+負擔小  不便就近治療者也能換得照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可以提供偏鄉居住、沒辦法就近醫療,或無法穩定進行醫療協助的患者,可行性高且負擔小的治療機會。同時,具匿名性,保有隱私,不必擔心被標籤化與自我管理的照顧途徑,對於有需要協助者,是一大福音。此外,葉雅馨主任也建議,精神相關的醫療人員未來可持續研發E化治療途徑,將有助對患者病情起伏時程的觀察及改善病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2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女性久坐辦公室,常常感覺外陰部搔癢,疼痛,癢到想要搔抓下體,由於姿勢不雅觀,就只能假借上廁所時處理,但是長期的摩擦,搔抓反而使症狀更加嚴重,於是求診婦產科檢查,才知道原來是外陰前庭炎。中醫師周宗翰說明,女性的外陰前庭部,其實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生殖構造,位於小陰唇內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腰圍一年比一年粗?BMI默默升高?別以為只是久坐發福,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據國民健康署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歲以上國人超國5成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 ,如果沒有及早治療,代謝症候群患者將比一般人多出6倍的糖尿病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桃園報導】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全球導致眼盲的第2大主因,在台灣初估有10多萬人罹患青光眼,年紀愈大比例愈高;由於目前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低頭族愈來愈多,也因此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且大多數患者毫不自覺,直到視力檢查時才發現眼壓異常低下,導致視神經萎縮,甚至會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90多歲婆婆,脊椎開過2次手術,近期左腳劇烈疼痛,只能坐輪椅代步,家人以為是骨刺復發,帶至醫院檢查,竟發現是先前椎間盤切除及固定融合手術,造成神經沾黏所引起神經痛;經醫師採取神經沾黏解離手術,並使用防沾黏凝膠,術後疼痛緩解效果相當好。 脊椎退化性疾病 老年人占8成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